汉武帝统治时期,东亚的格局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那时,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开始向外扩展其文化影响力,甚至远及欧洲和非洲。这个文化圈也以“汉字”为纽带,被称为“汉字文化圈”。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这个文化圈中的一员——朝鲜。

先从古代朝鲜的起源说起。秦汉时期,朝鲜半岛迎来了大批中国移民,“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也就是说,数十万的中国人为了逃避战乱,涌入了朝鲜半岛。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国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汉字文化圈的扩展。
朝鲜的第一个王朝由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的叔叔箕子所建立。商纣王有三位著名的叔叔:比干因为劝谏被挖心成了文财神,微子则投降周朝并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箕子则带领族人东逃至朝鲜。箕子在那里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并成为该国的封侯,开始了朝鲜的一千多年历史。直到今天,朝鲜人民仍传承着箕子的文化遗风,比如传统服饰中的白色便是当年商朝国王的颜色。

然而,随着卫满的到来,箕子朝鲜被推翻,卫满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朝鲜虽然存在了百余年,却最终在汉武帝时期被灭掉。汉武帝不仅灭掉了卫氏朝鲜,还在朝鲜北部设立了四个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平壤郡。如今,平壤依然保留着这个历史遗名,而汉城则改名为首尔,仿佛在寻求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就是与高句丽相关的故事。高句丽人原本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前400年,他们的都城设在吉林,后来迁至平壤。高句丽独立后,在历史上曾存在了700年。如今,韩国却经常争论说高句丽属于他们,尤其是当中国将高句丽的王城和王陵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时,韩国对此异常愤怒,指责中国“文化帝国主义”。其实,历史上高句丽的许多遗址就在中国境内,算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韩国人其实是半岛南部的土著与北部中国后代的混血子孙。

至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他们的文化与中国关系密切,尤其是辰韩,其衣冠文物更是与中国文化相似,因此被称为“秦韩”。这些部落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使用中文来标记,这也是他们名字的由来。而“韩”字,在这里并不是与战国时期的韩国有关,而是表示“大”的意思。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韩国与中国的文化联系。韩国曾废除汉字,并且一度尝试恢复使用,但目前在许多地方,比如路牌上,依旧能看到汉字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韩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这种语言系统使得同名同姓的问题变得异常严重。如果采用汉字,每个名字就能有唯一的辨识度,而不至于出现“张颖”这种同名同姓的情况。古代的朝鲜,不懂汉字的人通常只能从事农业工作,无法担任官职。因此,汉字文化在韩国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再说说越南。东汉初年,越南一对姐妹叛乱,伏波将军马援亲自带兵平定。二征姐妹虽然叛乱,但最终被捕,历史上的叛乱者常被视为民族英雄。越南自独立后,便将这两姐妹视为民族英雄,建庙祭祀。然而,这段历史其实并不符合现代“侵略”的定义。那时的越南,正如今天的香港或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当时马援的行动更应被视为“平叛”。

如此一来,从朝鲜到越南,从高句丽到三韩,东亚文化圈的范围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展示。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间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