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者李贽(zhì)说:“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
他生于农家,起于卒伍,从小小的泗水亭长,到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刘邦自己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那么,他凭什么战胜项羽而夺得天下呢?
翻开史书才发现:唯有刘邦洞悉人情、拿捏人性,故而无往不利。
刘邦为人处世暗藏三种智慧,你若细读,也能风生水起,改变命运。
01 对别人,洞悉人心
三国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刘邦:
“羁勒(jī lè)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
刘邦白手起家,麾(huī)下文臣武将,可谓各式各样。
有贩夫走卒,有县吏小官,有车夫屠夫,也有名门贵族。
但刘邦洞察人心,驭人有方,对不同的人,或用怀柔之法,或施金刚手段。
于是,众人归心,群策群力,助刘邦一路问鼎天下。
例如谋士陈平,先后效力魏王、项羽,后来不得已而投奔刘邦。
一番交谈后,刘邦认可他的才干,破例拜为都尉,视为亲信。
这却引起周勃、灌英等将领的不满,上书检举陈平事君不忠、收受贿赂。
刘邦虽然心有疑虑,但他对有识之士向来敬重,于是开诚布公与陈平面谈。
陈平辩解道:“魏王不用我,项羽不信我,自己俸禄低,不受贿活不下去,也办不了事。”
刘邦听后,不仅宽宥(yòu)其过,直接赏钱加封一级为中尉,加以重用。
对怀才不遇、饱受质疑的陈平来说,刘邦一下子成为了他心中的明主。
从此,一心一意为刘邦出谋划策,离间项羽、范增,解白登之围,屡立奇功。
刘邦对萧何、樊哙等老友以情义拉拢,对韩信、黔布等叛将则大棒伺候,既怀德又施威,一向游刃有余。
《醒世恒言》有云:“人面相似,人心不同。”
常人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对人心的洞悉和把控。
洞察幽微,褒贬有方,赏罚有度,才能收拢人心,笑傲群雄。
02 对自己,战胜人性
佛曰:“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欲望贪婪、情绪变动、愚昧无知,是人性的底色。
人这一生,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始终与自己周旋博弈。
唯有自律修身,战胜人性,改变自己,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东汉班固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
刘邦初时不过一介地痞无赖,不学无术,并无见识才华。
可他谦卑自持,唯才是举,纳谏如流,擅长听取他人的建议。
刘邦战胜了自己的无知,故而能够行稳致远。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高祖为人,好酒及色。”
刘邦这人,素来无酒不欢,喜爱美色。
然而攻破咸阳时,他对奇珍异宝分文不取,对六国美女视而不见。
刘邦战胜了自己的人性,得以周全自身,一步步走向胜利。
御史大夫周昌,从来直言不讳。
刘邦称帝后,因失仪无礼,被周昌指着鼻子骂是夏桀、商纣。
当刘邦想要废长立幼时,周昌也不顾安危,据理力争,保全太子。
但每次刘邦都是一笑而过,并未斥责,反倒愈发重用。
这是刘邦战胜了自己的怒火,容言容人,使得大汉王朝欣欣向荣。
《吕氏春秋》有言:“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屈服于人性的人,肆意放纵,终将徘徊于底层。
唯有战胜人性,克服自身的弱点,方能脱胎换骨,抵达新的高度。
03 对天下,体察人情
登帝后,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
席间他问众臣:“为什么我能坐拥天下,而项羽失了天下?”
高起、王陵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相比于项羽性格仁慈而爱护人,刘邦性情傲慢还喜欢侮辱人。
但刘邦小节有亏,大义无失,尤其懂得体察人情,顺应大势。
攻城略地率先进入咸阳时,他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以收买秦人之心。
又召集关中各县父老豪杰,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对待部下,他有功必赏,在位期间,除异性王外,功臣封侯者高达137人。
反观项羽,一向信奉自己战力无双,刚愎自用,全然不顾大局。
行军打仗时,对部下动之以情,却不肯予之以利,吝啬于封赏。
进驻咸阳后,杀秦王宗室,屠当地民众,烧毁阿(ē)房宫,又尽失民心。
姜太公说:“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天下熙熙攘攘,世上来来往往,人情无外乎一个“利”字。
普通百姓要安居乐业,文臣武将要封侯拜相,刘邦愿意分利于天下,故而能得天下之利。
利可共而不可独,顺天理,应人情,方能成就一番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