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谭震林谈及淮海战役时,为何大怒道: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3-17 21:56:32

前言:1978年7月的一天,谭震林受邀来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淮海战役”的重要报告。

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一员,谭震林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这四位著名将帅一起,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谭震林对这场战役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然而,这场报告刚讲到一半儿,谭震林就愤而离席,随后更是甩出了这样一句话:“贪天之功,无耻之尤!”与会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谭震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这一切,还要从三十年前的这一场战役开始说起。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战役,即淮海战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的最后一次重要决战。

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相比,淮海战役具有两个不同之处:首先,相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多打人少,淮海战役是唯一一次在人数上比敌军人数少的情况下发起的决战。淮海战役开始时,我军只有60万人,而敌军有80万人,正如毛主席所说,这像是一锅“夹生饭”。然而,最终我军以少胜多,歼灭了敌军55万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其次,相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战斗开始前就做好了规划,淮海战役是唯一一次在战斗开始后才明确了“决战”性质的战役。其实,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之前就开始规划淮海战役了,他在1948年9月24日就曾建议中共中央军委发起该战役。然而,粟裕最初的计划只是占领两淮和海州,后来又在中央的建议下,将消灭黄百韬兵团作为战役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小淮海”。

在粟裕的规划中,华野是这次作战的主力,中野只需要从旁协助即可。然而意外的是,中野提前占领了郑州,随后又占领了开封。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中野可以继续东进津浦路,截断徐蚌段,这就会让刘峙的徐州70万敌军陷入包围之中,从而使“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小战役变成了大决战。

可以看得出,不论是中野还是华野,对这场战役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野和华野谁的功劳最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议论的热点。谁的功劳更大?有一些人认为中野功劳卓著,他们认为,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五位成员中,有三位常委一直与中野一同行动,他们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而且,邓小平还是总前委书记,因此中野成为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核心。此外,正是由于中野占领了郑州和开封,之后又占领了宿县,这才让小淮海战役发展成大淮海战役,并取得了胜利。

另一些人则认为华野功绩非凡,他们指出,在淮海战役的三次大规模战斗中,华野一直参与其中,而中野则只参与了其中的一次。此外,华野共歼灭敌军40万,占据了淮海战役总歼敌数的五分之四,因此完全可以说华野功劳更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谭震林发火的原因如果只是探讨中野和华野谁的功劳更大一些的话,谭震林大概会一笑而过,毕竟这些人并没有贬低另一方为这场战役所作的贡献。

你说中野功劳大,可以,但你不能贬低华野的功劳。你说华野功劳大,也可以,但你不能说中野在这场战役中毫无作为。但是,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有关“淮海战役”的报告却将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全都归结于中原野战军的头上,还把华东野战军说成是一直“偏师”。这份报告认为,中野是这次战役的主力,华野被归结为除主力部队之外的其他部队。这样的报告完全没有尊重历史!

所以,谭震林震怒。他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功劳被抹杀而震怒,而是为那些在战场上拼命的战士而震怒。

笔者认为在笔者看来,中野和华野对这场战役的作用都很大,缺少了任何一方,这场战役都不能打成这样。不过,笔者从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中野与华野的参战人数以及歼敌人数、伟人的评价三个方面来谈谈,谁的功劳最大。

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前文已经说过,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之前就开始规划淮海战役,可以说,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是粟裕率先提出的。提出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之后,粟裕认为这场战役战区太广阔、战事太复杂、敌军很强大、责任很重大,远非之前打过的战役所能比。仅靠华东野战军的40多万兵力太单薄,因为敌军至少有60万兵力!

于是,粟裕提出了联合华野和中野进行作战的建议,并请求陈毅和邓小平来统一指挥。经过粟裕的建议,中央同意了这一方案。然而,陈毅和邓小平接到中央的任命后,他们也意识到这次战役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战区范围广阔,我军的通讯设备不够完善,战机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他们提议军委让粟裕和谭震林来直接指挥华野的行动。

这样的举措能够更加高效地指挥作战,确保战机不被错过。尽管粟裕只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但由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已经调任中原局,主要精力并未完全集中在华野身上。因此,实际上,粟裕成为了华野的最高统帅。

中野、华野的参战人数以及歼敌人数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高达45万人,而中野部队只有华野的三分之一,大概不到15万人。而歼敌数量同样的华野更醒目一些。华野三场大战都有参与,共歼灭40多万敌军精锐。而中野的战绩是歼灭黄维兵团12万人,而且是在华野大力配合下取得的。

伟人的评价毛主席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毛主席还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这个人叫粟裕,也是我们湖南人,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这是毛主席对蒙哥马利元帅所说的话,当时,蒙哥马利元帅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尤其是淮海战役,他感觉不可思议。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粟裕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最大功臣,这种说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需要牢记,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绝非某一个人的功劳,绝非某支部队的功劳!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