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记载,足以让人胆颤心惊

梦里花落人 2025-04-21 17:09:32

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他发动起义,带着手下将士们一起奋斗,把原本属于汉人的江山又给夺了回来,让汉人重新坐上了主人的位置。

他一辈子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护老百姓,在他的管理下,全国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舒服的生活,建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但他的离世办葬礼时,吓坏了全天下的人。这场葬礼不仅仅意味着朱元璋走了,还牵连了很多妃子和朝中大臣,他们都跟着没了命。

乍一看,吓人的是那数不清的鲜活生命,竟然为一个皇帝陪葬。但仔细琢磨,这里面可不光是那么简单,还藏着为稳固皇位、扶持新帝,下手狠辣、毫不留情的手段。

【活人殉葬】

1398年,70岁的朱元璋因为生病去世了。在断气前,他给自己的葬礼弄了两个特别的吩咐,一个相当狠心,另一个让人猜不透。

朱元璋病得越来越重,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时候,他心里还是特别惦记皇长孙朱允炆,担心他没法保住大明朝的辉煌。

朱允炆是朱标太子的老二儿子,他能当上皇帝,过程还挺有意思的。按理说,皇位应该是他老爸朱标的,可遗憾的是,朱标早早地就走了,没能等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在古代,皇位只归嫡长子所有,庶子是没机会的。如果继位的那个人没了,那就轮到嫡次子,就这么往下排。按理说,皇位该轮到朱允炆的叔叔朱橚,但朱橚的做法让朱元璋很不爽。

明朝刚站稳脚跟没多久,老百姓们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各地都紧巴巴地过着。可这时候,朱橚却在他的封地上大搞建设,忙着给自己改善住房呢。

朱元璋觉得,这儿子心里压根儿就没装着老百姓,光顾着自己享乐了。到后来,朱橚更是把老爹立的规矩忘得一干二净,私自离开封地,一点也没尽到管治一方的责任。

朱元璋心里头那个失落啊,简直没法说,他一咬牙,不顾老规矩,把大臣们都叫来,商量着另找个皇位继承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好一阵,最后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来坐这个位子,这样一来,兄弟们也就不用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挺有好感,觉得他是个有前途的孩子,值得好好培养。

另外,他哥哥很早就走了,太子妃常氏过世后,朱允炆的亲妈就被提为了新的太子妃。这么一看,朱允炆就成了朱标的正牌儿子,有资格当继承人。

朱允炆就这么当上了皇太孙,朱元璋也是没少给他传授经验和智慧。可话说回来,这孙子还嫩着呢。朱元璋眼看自己大限将至,心里头一直有个疙瘩,那就是国君年幼,国家未来不稳啊,这可是个大麻烦。

【出殡队伍兵分十三路】

朱元璋为了让孙子朱允炆能够稳稳当当地当上皇帝,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下了道命令,让所有妃嫔都跟着他一起走,就是陪葬。那时候,皇后马氏已经不在了,后宫里是李淑妃在说了算。朱元璋担心李淑妃会借机揽权,所以干脆就让所有妃嫔都陪葬了,这样她也就没法在后宫搞小动作了。

另外,朱元璋还挑了些可能会给朱允炆添乱,或是心里打着皇位主意的大臣,让他们一起陪葬。这下子,不论是宫里还是宫外,都哭得撕心裂肺。

明朝那会儿刚建立没多久,还算是个新兴朝代。前朝那些残余势力啊,还在暗地里猫着呢,就想着找机会给大明王朝找点麻烦。不过他们一直没逮到空子,可就这么憋着,难保不会在葬礼出殡的路上闹出啥乱子来。

朱元璋去世下葬时,除了有不少妃嫔官员陪葬,还陪葬了许多贵重的金银财宝。这墓地,肯定会被盗墓贼盯上。为了避免社会动乱,也为了防止自己墓地被盗墓贼盗掘,他想了个特别的主意。

让负责葬礼的官吏安排,在送葬那天,把我和12个妃嫔装进13口一模一样的棺材里,然后从南京城的13个城门分别抬出去,葬在13个不同的墓地里。

这样便能混淆大伙儿的视线,要是有人想捣乱或是盗墓,根本就搞不清楚哪个送葬队伍里才是真的朱元璋。

出葬那天,皇宫里一下子出来了13支队伍,排场大得惊人。南京城的老百姓们看得眼睛都直了,毕竟一下子有13个人的送葬队在城里走,这可真少见啊。

朱元璋下葬以后,南京城的好多老百姓都在传,说他们晚上能听到皇宫那边传来女人的哭声。

可能老百姓看到朱元璋出殡那场面,心里头有了阴影,自己脑补出来的故事。但说实在的,那些被无辜拉去陪葬的女性真的太惨了。她们的死,说白了就是白搭,就因为皇帝一句话,或者一个猜疑,就没了命。

听说,那些负责处理朱元璋遗体还有封闭皇陵的手艺人、当兵的,在葬礼一完事儿,就都被悄悄地干掉了。

【残忍的殉葬制度】

要求这么多人陪葬,真是狠心到了极点。不过,朱元璋也并非对所有人都这般无情,后宫中有个张美人,她是个特例,是唯一幸免于陪葬的妃子。

朱元璋病重那会儿,张美人一直守在他身旁照顾。到了他晚年,张美人还给他添了个小公主。

朱元璋心里挺心疼那个无怨无悔照顾他,就算知道得跟着他去死也死心塌地跟着的女人。而且,这位张美人手里也没啥实权,女儿还那么小,于是他就做主,把张美人从殉葬的人名单里给划掉了。

除了那位走运的妃子,其他大多数嫔妃都喝了毒酒,然后按照旨意被吊上了房梁殉葬。这里面,其实也有人并不想死,心里头直打鼓,想要反抗这个命令。

朱元璋其实早就料到会有这种事,他让人带上水银去处理殉葬的事。那些不愿意的妃子们,会被绑在柱子上站好,接着有人从她们的头顶开始,硬生生地撕开皮肤,然后把水银灌进去。

殉葬的人得遭大罪,被水银一点点折磨到死。可就算这么多人为此丢了命,这场大规模的殉葬仪式也没能让朱允炆在皇位上坐稳多久。

朱元璋把可能搞权的妃子、可能叛乱的臣子都给打发走了,可万万没想到,四年后,他的皇叔燕王朱棣竟打进了皇宫。战斗里,宫殿不小心被官兵点着了火,火被扑灭后,大家发现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不见了踪影。后来,朱棣就自己坐上了皇位,当上了皇帝。

要是朱元璋没搞那套立嫡立长的规矩,能一碗水端平,多看看每个儿子的表现,说不定就能挑出个真有本事的接班人。

那能不能阻止妃嫔官员跟着殉葬的事儿呢?还有,像朱允炆替老爸当皇帝、燕王起兵造反这种悲剧,是不是就能少发生了?关于这事儿,你咋想的,有啥不一样的看法没?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