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黑话“入侵”校园,莫让孩子陷入“语言泥沼”

墨兮视点 2024-11-11 00:08:46

曾几何时,我们的耳边时常响起 “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我真服了”“我嘞个 giao” 等诸如此类的网络黑话。这些原本活跃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流行语,如今却如一股潮流,汹涌地 “入侵” 了校园,成为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挂在嘴边的常用语,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作业、课堂之中,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

从诸多实际事例中不难看出这一 “入侵” 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北京某中学初二英语老师王倩就曾遭遇学生在课堂上说出 “厚礼蟹” 这样带有贬义的音译网络黑话,扰乱课堂秩序;陕西西安一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璐也头疼于学生频繁使用各类网络流行语,如吃饭时喊 “灵魂汁子浇给”,甚至出现用不当词汇形容同学的情况。更有小学生用 “栓” 字造词 “栓 Q”,初二老师批改周记时常见到 “我真的会谢” 等表述。这些现象表明,网络黑话在校园里的泛滥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网络黑话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 “攻占” 校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 “触网” 强度不断增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 2018 年至 2022 年呈上升趋势,“触网” 年龄也越来越低。在网络平台迅速发展之际,平台主播与网红纷纷将网络语言与谐音 “梗” 作为吸粉引流的手段,使得语言环境受到污染。而网络平台出于利益驱动和治理成本的考虑,放松了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再加上网络社区和游戏直播平台自身特点导致监管难度大,这都为网络黑话的传播提供了 “温床”。

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网络黑话因其独特性和新颖性极易吸引他们。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倾向于模仿同龄人或网络明星的言行举止,以此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让这些网络黑话在他们中间迅速流行开来。

再者,家庭和学校在防范网络黑话 “入侵” 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家长对网络黑话了解不深,甚至误解为只是孩子间的玩笑,忽视了对孩子网络行为和网络素养的监督与引导。而一些学校德育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有效应对网络黑话带来的新型挑战,且部分学校忽视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能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黑话 “入侵” 校园带来的危害绝不可小觑。从语言规范角度看,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歪曲,用词用字极不规范,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表达,长期接触会影响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从价值观塑造层面而言,网络黑话大多低级趣味盛行,有些甚至带有恶意、低俗的价值内涵,青少年若长期盲目模仿、传播,会对其思维方式的锤炼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还会淡化他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理解和接受,引发认同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黑话和谐音 “梗” 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长期处于这种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容易消解学校教育培养的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极易滋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

面对网络黑话 “入侵” 校园这一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已经有所行动。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突出问题。一些地方中小学校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南京一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要做有思考、有判断的蝴蝶,而非跟风说 “烂梗” 的气球。

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各地网信、教育部门应强化协同联动,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网络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畅通举报渠道。要对网络语言的集中地带如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和网络游戏等进行源头治理,规范面向青少年的主播、青春偶像等群体的网络表达,对违法违规者依法惩处。同时,学校应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法治教育,围绕保护人格尊严和隐私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使用网络语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关注师生关系及学生间同伴交往和友谊,创设社会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家长也应通过日常交流、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避免在家庭环境中滥用网络 “梗”。

网络黑话 “入侵” 校园这一现象,既是时代发展下互联网普及的必然产物,也是我们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地禁止孩子们接触网络,但也绝不能任由这些网络黑话肆意泛滥,侵蚀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只有各方携手,形成合力,才能让青少年在健康、规范的语言环境中茁壮成长,让校园回归那一片纯净的知识殿堂。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