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欣赏

书法为墨心 2024-05-06 00:50:05

1930年年轻的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来到了中国甘肃北部的黑河流域,

他无意中在一座汉代烽燧旁边拾起一片写着汉字的竹片,

揭开了20世纪一次重大考古发现的序幕。

贝格曼发现的竹片,是2000多年前的汉代人遗留下来的竹简,这一发现震动了学术界,并在之后形成了一门世界级的学问——简牍学。在甘肃北部发现的这批汉代竹简,后来被人们称为“居延汉简”,而金塔的肩水金关则是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地方。

其实早在三年前的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路过居延地区时,就已发现了居延汉简,只是没有开始大规模发掘而已。在《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年10月25日的日记,就曾记载他和他的助手在一土堡内发现过三枚汉简,而且断定此堡为汉代的遮虏障。据黄文弼先生判断:“此地如细掘,必可多得木简,决不止此也。详考字迹,与斯坦因等在玉门旧障所掘得者,疑皆汉晋故物。”

与玉门关和阳关同样重要

肩水金关,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一处出入关卡,是汉朝扼守弱水,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酒泉的北大门,也是河西走廊进入居延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北部,坐落在额济纳河东岸,南距肩水候官遗址(地湾)500米,1988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发源于祁连山南坡的额济纳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八百二十多公里。《汉书•地理志》载“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说的就是今天张掖市境内的黑河和酒泉市境内的北大河,两水在金塔以北会合后向东北流入额济纳,又称之为额济纳河。古往今来,河流两岸成为人们栖居和争夺的天地,也因此而载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西汉前期,匈奴占有北方的辽阔土地,河西地区归西部休屠王和浑邪王驻牧。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三出河西,驱逐匈奴,“设四郡,据两关”,使河西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在大规模移民实边、设置郡县、修筑边塞、驻兵戍守的同时,大约在太初三年(前102),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沿着额济纳河,从酒泉到居延修筑了近五百公里的千里防线,北部由居延都尉戍守,南部由肩水都尉驻防。从北到南,居延都尉有殄北候官、甲渠候官、卅井候官;肩水都尉有广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每个候官各自驻守近百里边塞和数量不等的城障烽隧。此外还有居延和骍马两个屯田区。正是这些当年的军事戍守和经济文化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两千多年前先民在此活动的大量遗迹遗物和数量众多的汉代简牍。

前后共发现12000多枚汉简

2000余年前的肩水金关,作为汉王朝在黑河通道设立的重要关口,地位绝不亚于玉门关和阳关。今天的肩水金关,其价值早已不限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原始记录。

1930年,贝格曼曾对额济纳河流域辽阔地域进行了地毯式考古调查,在将近三十处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万多枚汉简,即著名的居延汉简。其中,在金关遗址 (A32)出简七百二十四枚,在南面五百米地方的地湾遗址(A33) 出简二千三百八十三枚。两处遗址所出汉简占全部居延汉简的三分之一。时隔四十年后,甘肃省文博部门又于1971-1973年间,对甲渠候官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后者出简一万一千多枚。如果再加上1986年地湾出土的七百多枚,两地先后出简一万五千多枚,是新旧居延汉简总数的一半。

内容丰富,包含各类书体

肩水金关同悬索关一起形成河西走廊通向东北居延地区的两处边关,功能和性质同西部的阳关、玉门关一样,是检查出入行人的关口。金关汉简包括了大量的出入关文书和军事屯戍的记载,还有大量涉及当时西北边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两汉西部边疆的第一手资料。从书法艺术上讲,简牍文字跨越数百年,其中包含的各类书体如小篆、古隶、八分、隶草、章草、今草等等,既是我们观摩欣赏的书法艺术珍品,又是书法爱好者临摹传承的范本,还是研究汉字演变和书法史的实物资料。

汉简墨迹拾遗

0 阅读:2

书法为墨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