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始终在纠结是谁开的第一枪!就算日本人把首都占领了,我们还在纠结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是我国大校戴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卢沟桥事变一直到现在,我们把关注点一直放在这件事上,其实是一种思想僵化的表现。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脑子里面总是烙印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当然这和我们身为礼仪之邦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思想在和平年代是无害的,可是一旦到了嗜血凶残、壕无人性的战争年代,这样的思想就成了僵化的代表。
身为我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的戴旭,就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在战争时期,中国人始终纠结是谁开的第一枪,不论敌人发起怎样的侵华行动,甚至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就算情况如此危急,当时的领导者依然还在纠结这第一枪该不该开。”
然而在他们优柔寡断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大城市的相继沦陷,战机是稍纵即逝的,错过一次可能就会导致惨败。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三次令国人痛心疾首的国外侵略行为,都是由于国人的纠结和决策失误,最终无一例外全部以惨败收场。
第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当时的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面对岛国日本的挑衅,一众热血的水师士兵都纷纷请战。
如果这场战争北洋水师主动出击,就可以占据绝对的优势,可是当时的李鸿章犯难了,在纠结能不能开第一枪,开了第一枪后会造成什么舆论、开了第一枪后能否取胜、开了第一枪后会不会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
当一心想要保家卫国的士兵,遇上这样的战场指挥官不败才怪了,可日本海军却毫不含糊,随后发起唐山海战、黄海海战等一系列战斗,最终导致中国清朝战败,并且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虽然当时清廷内外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和谐因素,可领导者的无谓纠结更加剧了这次的惨败,中国只能在不平等条约中放弃香港、澳门、台湾,支付赔款,开放多个口岸等。
第二次是1931失去东北,当时的蒋介石迫于国际压力,也不敢开第一枪,最终酿成了九一八惨案,日本以这场事件为借口,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北部的战略防御平衡被打破。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也将战略要地东北拱手相让,而张学良手下的30万东北军在蒋介石的纠结之下一枪未放。
第三次就是卢沟桥事变,日军以演习为幌子,不断挑衅中国守军,而又以演习过程中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进入宛平城搜查,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举动,恐怕傻子都看的出来。
在威胁守城士兵开门无果后,便派出重兵包围了宛平城,此时宛平城的中国守备部队早已子弹上膛,准备和日军殊死搏斗。
可当时的北平市长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不敢下命令,其实就连当时的蒋介石,都不敢命令自己的部队开第一枪。
而北平市长甚至还对和谈抱有希望,派出代表一边寻找失踪日军的下落,一边联系日军指挥官,可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日本的阴谋,最终日军发布了攻城的命令,打响了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开启了日军的全面侵华战争,双方从此陷入长达8年的惨烈战争之中,战争的损失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不仅是可见的人员、物资、经济和文化上的损失,还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心理损伤。
由此可见,当战场上的指挥官陷入纠结的怪圈时,总会得到惨痛的教训。
戴旭教授的另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新中国六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靠连续几场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
所以在遭受敌人无理的侵犯时,我们必须做出合理合法的抗争,不能在纠结是谁开了第一枪。
在如今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必要的,强大的军队不仅可以维护边疆安全、抗击恐怖分子,而且一旦遇到战争威胁,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军队的发展和壮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利器之一,当时羸弱的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和岛国的欺凌,可当有了重舰巨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时,谁还敢对中国开第一枪呢!
不能还手啊,对方要打过来就赶快跑去报警啊,打赢坐牢,打输住院,这样的警示语都不知道吗?我们是文明礼仪之邦,讲礼懂礼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