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至1965年间,我国共授予开国将军上千位,部分将军在建国前,凭借奋死杀敌立下赫赫战功,部分将军在建国后,凭借足智多谋而影响国家后续发展。
那么,发展最好的一位开国少将是谁呢?此人就是刘华清少将,在所有少将中,他的官职是最大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官至军委副主席(正国级),而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决定,直接影响中国50年,也就是半个世纪之久。
一个决定,50年1932年1月,民国海军部长的陈绍宽上将就提出我国应该拥有航空母舰的提议,并且从国防角度进行考虑,我军已经拥有20艘航母。
但是从整体费用上来看,仅仅是购入这些航空航母的载体,还不包含舰载机,就需要整整18亿元,庞大的数字令当初的国军将领望而却步。
除了陈绍宽上将之外,毛主席也曾在困难时期提起要建造航空母舰的提议,毛主席主张“海上铁路”,也就是要发展远洋舰队,不过最终这个计划还是因为经济短缺而被取消了。
在第三次战役中,毛主席也曾领略过海上兵舰的重要性,更知道海上兵舰在海上作战的局限性,但是比起这些来说,海上兵舰的是实用性还是非常大的,只是可惜毛主席的设想没能实现。
到了邓小平时代,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航母这一愿望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心之所向。
关于航母,刘华清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关键人物。
1982年8月28日,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坦白来讲,对于这次任命,在征求意见时,刘华清是有些犹豫的。
他热爱海军事业,他生命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海军度过的。刘华清是湖北大悟人,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内陆一个贫困小山村里,在他30多岁之前,他是没有见过大海的,没想到自1952年开始,他却和大海书写下无以言说的缘分。
那天,接到军委通知的刘华清立刻前往北京,当时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找刘华清谈话,在简单介绍了海军建设情况后,萧劲光问他:“刘华清同志,组织上准备安排你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委,你对此有没有什么意见呢?”
对于当时的刘华清来说,海军是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能不能做好是他最担忧的。
阅人无数的萧劲光显然看出刘华清的犹豫,没等刘华清开口,他便说:“海军建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一边研究一边学习,你在西南军政大学办过学,还打过仗,更何况你现在是个年轻人啊!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啊!主席很看好你呢。”
萧劲光的一席话打开了刘华清踏入海军领域的大门,如今30年过去了,他再次回到海军,自然是感慨万千且谨慎小心。
跟之前比,刘华清有了很多顾虑,首先从年纪上来说,这一年的刘华清已经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他今年66岁了,虽然有了比过去更多的经验,但是从精力和体力上来讲,这个年纪并非人生中最好的年纪。
其次,从工作上来看,他在副总参谋长岗位上干了两年多,已经熟悉了,工作做起来也轻松些。
最后,最让刘华清担忧的是眼下海军的现状,这其中可能要面临着干部老龄化、战场建设、部队管理等问题。
庞大的工作量让刘华清有些犹豫。
1982年7月上旬,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军委座谈会,在会议后,邓小平同志和刘华清进行了商讨。
邓小平同志对刘华清说:“你还是回海军工作吧,海军现在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你就回去吧。”
在邓小平同志的劝说下,刘华清不再犹豫,直接接受了这份工作。
就是刘华清的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50年(半个世纪)。
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走进了海军办公楼,新班子向他发出热烈欢迎,刘华清看着大家的笑脸感到很开心,但是心里并不轻松。
如今外部世界在海洋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有新的变化。
正式上任不久后,刘华清就下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去了,这次的调研前后延续了一年半的时间。
除了忙碌调研工作之外,他还在着手处理海军的军容风纪整顿工作。
在工作期间,也发生了一件让刘华清感到气愤的事情。
当时广州基地的领导发来汇报说:“当地的水警区搞得非常好。” 然而当刘华清满怀期待抵达现场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刘华清来视察工作,当地显然早已经得到相关通知,但是到了现场后,却发现部队没有开展相应工作。
上了码头后,部队来的人不少,却没有列队欢迎,海军官兵只是零零散散站在周围,既没有立正,也没有敬礼,这显然是没有纪律的体现。
一支队伍的作风都达不到优良水准,又如何能打胜仗呢?
看着眼前的一盘散沙,刘华清很气愤,他知道士兵会出现这般懒散的状态,跟士兵本人没有太大关系,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干部身上,想要改变这样的风气,必须要先解决掉干部身上所存在的毛病。
除了纪律问题之外,士兵们的吃饭问题也很严重,经过了解,这里只有一个艇和一个灶,每天早上艇上司务长都要坐船到对岸买食物,但是能买到的东西很少,无法保证士兵们顿顿可以吃饱。
据说,过春节的时候,全支队没有一个人吃到鱼,支队的领导们也只分到半斤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怎么眼下的现状与现实背道而驰呢?
吃饭有问题、纪律有问题,同年12月,刘华清又视察了广东和福建的部队,结果又发现福建地区通行不通畅,打电话非常困难。
战地建设方面也有问题,有的码头被淤泥淹了,有的航道也不行,刘华清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路途艰难,回程艰难。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刘华清只能选择静下心来按部就班处理。
后来在总结开会时,刘华清吐露:“这些年,我们在体制编制、教育训练、装备科研、装备修理等不同工作上,进行了大约六七十项改造……”
这次整顿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行动,后来刘华清的这一举动被称之为是“海军大改革”。
刘华清的带头整顿,为后续航母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他的带头改革,后续的航母制造业甚至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刘华清同意再次担任海军司令员会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艘航母,他的一生关于航母建设,始终是刘华清心中的一件大事,早在1970年,他还在造船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
1980年,刘华清访问美国时,当地人安排他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解放军和科技人员第一次踏上航空母舰,那时候的刘华清看着眼前的场景暗暗下决心:“他一定要发展航母!实现全国人民的愿望。”
1982年再次成为海军司令的他,在面对航母问题上,显然比之前严肃很多。
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国家经济跟不上,想要全面发展航母还是有些吃力的。
1984年,刘华清曾在一次会议上说:“海军想造航母也也有不短时间了,考虑到现状,恐怕还得等一段时间。” 刘华清的语气里透露着些许的无奈。
在兴建海军的道路上,刘华清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提携和帮助,1987年,刘华清和洪学智一同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邓小平同志再次提出让刘华清就任副主席的提议。
1992年,肩负重任的刘华清被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由此可见,关于“发展最好的开国少将是谁呢?”这个论题的答案也浮出水面,他不是别人,就是刘华清。
(值得一提的是,少将并不是刘华清的最终军衔,1988年,为了军队的正规化和建设,又重新开始进行授衔,刘华清被授予大将军衔,虽然军衔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刘清华是发展最好的开国少将”这件事,也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虽然此时的刘华清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人,但是他仍然力所能及地多为国家做事,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至于航母,对于刘华清老人来说是件遗憾事了。2011年1月14日,身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在北京逝世,在他去世的一年后,中国首艘航母正式下水,他老人家终究没能亲眼见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