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尔萃第一次在西花厅见到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得知周尔萃刚从空军飞行院校毕业后,周恩来总理质问道:“部队知不知道我们的关系?”
周尔萃是周恩来总理的什么人?面对周恩来总理的质问,周尔萃又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没有儿女,但家中亲戚数量还是挺多的,在周邓两家的亲戚中,邓颖超只有一个侄子。
身为“独侄”,他在解放后来过西花厅两三次,也没有对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提出过什么要求,对于这点,也让邓颖超感到很欣慰。
相比起来,周恩来总理的亲戚就多一些,从姓氏上看,我们可以得知周尔萃是周总理的家人,他的父亲周思硕是周恩来总理的堂弟。
身为周总理的亲戚,周尔萃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1959年,得知周尔萃刚从空军飞行院校毕业后,周总理问:“尔萃,你当飞行员,部队知不知道我们的关系?”
周尔萃没有犹豫,坦诚回答:“我能在家乡被选上飞行员,不光体检严格,政审也非常严格,他们需要严格查清我的各种社会关系,我想,他们应该是知道我同伯伯您的关系。”
周尔萃的话说得不卑不亢,有理有据,闻言,周恩来总理叮嘱他:“那你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得有特殊感!”
“我明白的!” 周尔萃向周总理保证。
正式成为飞行员后,周尔萃依旧保持着同周总理的联系。
每当他因身体原因停飞改行和几次工作上即将有大变动时,周尔萃都会找周总理进行商量,问问他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周恩来总理每次都是语重心长地对周尔萃说:“你适合干什么工作,你所在的组织是最了解你的,对于将来的发展,你要听从组织上的安排,我们不能发表什么意见的。不然你就会说是我们的意见,这就让你特殊化。”
周总理坚决不允许亲属因为自己搞特殊。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打进了广州城,周恩来总理的堂弟周恩彦全家以及广州人民获得了新的“生命”。
周恩彦从新闻广播里听到周总理已经在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担任政务院总理一职后,他相当兴奋。
家里面出了个总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全家都有保障了,如果有了周总理的保驾护航,他们日后的生活岂不是一帆风顺?
抱着这样的想法,周恩彦相当激动地对家人们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七伯现在是新中国的总理,你们知道总理是啥地位吗?放在过去,那可就是宰相啊!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力可大了!我这就跟他联系!”
待广州的邮政业务恢复后,周恩彦立刻给北京发了电报,周总理的电报也回复的相当快,就在周恩彦以为自己的春天即将到来时,周总理的这封电报如冷水一般浇在他头上。
周总理在电报里只回复了七个字:“请到原单位报到。”
周恩彦一家人全部直愣愣的看着这封电报,他们被电报上的内容惊呆了,全家人根本没想到周恩来总理会这般“无情”。
可见,不管是对堂弟周恩彦,还是对周尔萃,周总理全部都是一视同仁,坚决不允许他们搞因是周总理亲属而搞特殊。
对此,后来周总理特意为晚辈们制订了三条家规,分别是:凡外地亲属来北京看望周总理,停留时间长一点的,一律住在机关招待所,到食堂排队买饭票就餐;不允许用公家汽车;在任何场合里,都不能说出和周总理的关系,不能搞特殊。
在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都清楚,周总理不仅对家里的亲属严格,对自己也是非常严格的,这一点从周总理跟周尔萃的一件往事中可以看出。
那是发生在1964年的一件事。
这一年,周尔萃在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飞行训练参谋轮班学习,结束学习任务后,周尔萃再次来到中南海西花厅。
得知周尔萃来了,周恩来总理便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周尔萃叫到办公室来。
周尔萃主动跟周总理汇报了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周尔萃也将自己即将回老家休假一事告诉了周恩来总理。
他说:“部队首长已经批准我的假期了,我准备回淮安老家同母亲、哥哥以及嫂子过个春节,我已经很久没见到他们了,一想到能回家,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
听完周尔萃的汇报,周总理也为周尔萃感到高兴。就在这时,周总理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收起脸上的笑容问周尔萃:“尔萃,三大纪律的第一条是什么?”
周总理的突然提问让周尔萃愣了一下。
但他很快发出答案:“一切行动听指挥。”
回答完后,周尔萃心里不免有些打鼓,他难道做错什么事情了吗?为什么伯伯突然问起纪律一事了?
还没等周尔萃想明白其中的缘由,周总理便告诉了他答案:“我现在要交给你一个特殊任务,这次回到北京后,你把淮安的祖坟给平掉,棺材就地埋了,土地上面必须保持平整,不能影响后续的播种……”
为啥要突然推平祖坟啊?而且那可是祖坟啊,就是周总理要求,他这个小辈也不敢动啊!他语气很轻地说了一句:“我觉得我很难办到……”
周尔萃的话还是被周总理给听见了,不过,周总理没有接过他的话茬,只是解释道:“现在我们国家可以分的土地不多,农民也分不到什么土地,人死了,就不要占着地了……”
周总理话里的意思是要破除旧风俗。
为了能让周尔萃接受这个新思想,周总理特意给他讲了发生在1958年的一个事。
周总理说那一年,他和邓颖超一起平掉了位于重庆的坟,这里埋葬着周总理的父亲以及邓颖超的母亲。
周总理和邓颖超以身作则,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扭转周尔萃的思想。
听完周总理的话,周尔萃愣在原地,周总理的话他必须要听。
周总理告诉他:“你这次回去,与尔辉、桂云一道做好你母亲的工作,最好县委的工作,做好坟地周围群众们的工作,要带头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完成这个任务后再过春节……”
周尔萃明白这次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他除了是周家的后人之外,也是一名军人,对于军人来说,必须要做到绝对的服从,军队里的纪律他铭记于心,不敢忘记,也不敢违背。
带着周总理的命令,周尔萃回到老家淮安,然后将周总理在西花厅对他说的话一字不落地转告给哥哥和嫂子。
哥哥跟嫂子起初显然是不接受的,身兼重任的周尔萃开始做起他们的思想工作,随后又找到县委,将周总理的意思转告给县委,希望县委可以接受周总理的指示。
县委研究这个问题已经好几次了,从1953年开始,周总理就又要平掉祖坟的打算,但是没有得到村民和家里人的同意。
后来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又提出要平祖坟的指示,不出意外,又被大众给拒绝了。
祖坟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除了事关风俗之外,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祖坟是家族的根基是传承的象征,除此之外,也是家族成员追根溯源、叶落归根的重要标志。身为县委领导,他们不能不考虑老百姓们。
这一年是第四次,县委的领导最终还是被周总理的坚持给打动了,这一次,县委顶着村民们反对的压力,同意平掉位于淮安的祖坟。
周尔萃身为周总理的亲属,人们对他也有着很多的好奇心,比如曾经有人问他:“你伯父伯母给你留下什么遗产?有多少钱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周尔萃坦荡回答:“伯父伯母留给我的是精神遗产,是没有办法用金钱衡量的,那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教育以及影响下,周尔萃如其所愿成长成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