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许世友丈母娘找他帮忙,他批示:调拨给莱阳县50拖拉机4台

悠悠聊历史故事 2025-01-14 11:26:41

71年,许世友丈母娘找他帮忙,他批示:调拨给莱阳县50拖拉机4台

在山东莱阳,流传着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1971年的一天,一位朴实的老太太来到南京军区,要见自己的女婿。这位老太太,就是许世友将军的丈母娘。当时莱阳正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却苦于买不到拖拉机。乡亲们得知许世友丈母娘要去南京,便把这个难题托付给了她。

老太太哪里见过拖拉机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她只知道那是个"大犁具"。可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请求,却在之后带来了让莱阳人民欢欣鼓舞的变化。

这位威震四方的虎将,为何对莱阳如此倾心?他和莱阳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情缘?而这其中,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战时浪漫...

一、许世友与莱阳的缘分

1940年深秋,胶东战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材魁梧、络腮胡子的将领,就是时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旅长的许世友。

许世友刚到莱阳时,这里的形势并不乐观。日军的"扫荡"一浪高过一浪,当地百姓饱受战火蹂躏。一天,许世友带着警卫员走访莱阳城北的一个村庄,遇到一群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首长,这片地是我们村最好的水田,可惜今年又要被鬼子糟蹋了。"一位老农满脸愁容地说道。

许世友听后沉默不语,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仔细记下了村民们反映的情况。三天后,他召集部队开会,制定了一个保护农田的巧妙计划。

八路军将士们白天装扮成农民,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一旦发现日军"扫荡",立即组织村民转移,同时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来犯之敌。这个战术很快在莱阳各地推广开来,不仅保护了百姓的粮食,还打出了一场场漂亮的伏击战。

1941年春,许世友又带领部队在莱阳城西设立了一个军民联合农场。这个农场不仅为部队提供粮食补给,还成了训练地方武装的基地。农忙时,战士们放下枪支,和乡亲们一起插秧割麦;战时,农民们就化身成为八路军的耳目和臂助。

"许旅长,你看咱们村的民兵都练得有模有样的了!"一天,村里的支部书记王大爷兴奋地向许世友汇报。许世友笑着说:"这就对了,咱们胶东的父老乡亲,不仅会种地,还要会打仗!"

为了加强对日军的打击,许世友在莱阳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雷战"。他让民兵们利用地形,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造成了极大的杀伤。这一战术很快在胶东地区推广开来,成为打击日军的利器。

1942年夏天,莱阳城外的一处山坡上,许世友正在给一群民兵讲解地雷的使用方法。突然,一个放哨的民兵跑来报告:"报告许旅长,北边来了一队鬼子!"许世友立即组织民兵分散隐蔽,趁着夜色布置地雷阵。

第二天清晨,当日军经过这片区域时,遭到了民兵们的伏击。这一仗,打得日军狼狈逃窜,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从此,莱阳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莱阳的日子里,许世友不仅是一位指挥员,更是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经常和乡亲们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特别是在组织生产自救方面,许世友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许旅长,你看这片荒山,能种庄稼吗?"一次,几个村民带着许世友来到村后的一片荒地。许世友仔细察看地形后,建议村民们修筑梯田,还亲自带领部队帮助施工。到了秋天,这片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良田,收获了不少粮食。

二、一双"拥军鞋"引发的姻缘

1941年秋,莱阳城外的小村庄里,一间简陋的被服厂内,十几个年轻姑娘正在赶制军鞋。其中一个名叫田普的姑娘,正专注地缝制着一双特大号的军鞋。

"田普,你这是在做什么尺码的鞋?"厂里的工友好奇地问道。

"这是给许旅长特制的。"田普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指着桌上的鞋样说,"上次我看见许旅长路过,发现他穿的鞋子都快破了,而且他的脚比一般人大很多。"

那时的八路军将士,大都穿着普通尺码的军鞋,可许世友的脚却格外大。田普从战士们那里打听到了许世友的脚长,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才做出这双特制的"拥军鞋"。

1941年10月,胶东地区取得了一场重大胜利。许世友率领部队凯旋,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夹道欢迎。就在许世友经过被服厂门前时,田普手捧着那双特制的军鞋,穿过人群来到他面前。

"报告许旅长,这是我给您特制的军鞋。"田普的声音清脆有力。

许世友接过军鞋,仔细端详着。这双鞋子针脚工整,做工精细,鞋帮上还绣着"抗战必胜"四个字。

"同志,你叫什么名字?"许世友问道。

"我叫田普,是被服厂的缝纫工人。"

这一问一答,成了他们故事的开始。

两个月后,胶东军区举办反"扫荡"胜利庆祝大会。作为文工团成员,田普被安排在台上表演秧歌舞。台下的许世友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曾经给他送鞋的姑娘。

"克华同志,"许世友转头对身边的副司令员吴克华说,"这个跳秧歌的姑娘,不就是上次给我送鞋的那个同志吗?"

吴克华笑着点头:"是啊,她现在调到机关工作了,负责文艺宣传。"

大会结束后,吴克华找来田普,让她给许世友送一份重要文件。当田普走进许世友的办公室时,许世友正在整理战时文件。

"许司令员,这是要您过目的文件。"田普将文件递了过去。

许世友接过文件,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物件:"这个送给你。"

那是一颗子弹头,是在万源保卫战中打中许世友的。许世友说:"等打败了赵保原,咱们就用这颗子弹头,见证我们的婚礼。"

这颗承载着革命意义的子弹头,成了他们爱情的信物。此后,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姻缘,许世友总是说:"一双军鞋,系起了我们的缘分;一颗子弹,见证了我们的誓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在革命事业中悄然萌芽。田普不仅是许世友的妻子,更是一位坚强的战友。她跟随部队转战各地,为伤员缝制衣物,组织文艺演出,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革命事业。

这双"拥军鞋"的故事,在莱阳一直流传着。当地老人常说,这不仅是一段战时的浪漫,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直到今天,莱阳市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那双特制军鞋的复制品,诉说着这段特殊的战时姻缘。

三、战火中的特殊婚礼

1942年春天,胶东军区的驻地里一大早就热闹非凡。这天是许世友和田普的婚礼,战友们都早早来到了现场,帮着布置场地。

"来来来,这面红锦布挂在这里!"一位老乡挥手指挥着,"这是我们莱阳的传统,新房要挂红锦,讨个吉利。"

婚礼现场虽然简朴,却处处体现着胶东的地方特色。门口挂着用高粱秆编成的"喜"字,院子里摆着当地百姓送来的海鲜和花生,几位老艺人还带来了胶东大鼓,准备为新人助兴。

"许司令,按咱们这的规矩,新郎官得表演一手绝活!"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笑呵呵地说道。

许世友爽快地答应,脱下军装外衣,走到院子中央:"那我就给大家表演一套少林拳法!"

随着一声响亮的"喝!",许世友摆开架势,开始演练起来。只见他拳脚矫健,身形灵活,一招一式都带着少林功夫的韵味。特别是最后一招"金刚伏虎",更是引来阵阵喝彩。

"好!"战友们纷纷鼓掌叫好。

这时,几位莱阳的老乡又抬来一面大锣,这是当地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乐器。"许司令,现在该打锣了!按咱们这儿的规矩,新郎打锣声越大,说明日子会越红火!"

许世友走上前去,拿起锣槌,用了个少林功夫的巧劲,"咣"的一声,震得院子里的人都忍不住捂住了耳朵。

"好啊!这锣声比咱们打日本鬼子的炮声都响!"战友们笑着打趣道。

婚礼的高潮是拜堂。按照胶东的传统,新人要先给天地叩头,再给双方父母行礼。可是在战时,许世友和田普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吴克华提议:"不如请两位老八路来当新人的证婚人吧!"

两位在部队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被请到了主位上。他们都是跟随许世友出生入死的老战友,见证了这对革命伴侣的相识相知。

拜完天地,许世友和田普又给毛主席的像片行了礼。这是战时婚礼的特殊环节,表达着革命军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婚礼结束后,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了传统的"闹洞房"活动。他们唱起了胶东民谣,跳起了当地的秧歌舞,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正在这时,警卫员匆匆跑来报告:"司令员,前线急报!"

许世友和田普对视一眼,立刻换上军装。新婚燕尔,却又马上要奔赴战场,这就是战时的婚礼,这就是革命军人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许世友就要带队出发前往前线。临行前,他从怀里掏出那颗曾经定情的子弹头,重新交给田普:"你替我保管好,等打完仗,我回来取!"

四、解放后许世友对莱阳的关怀

1950年春天,一辆军用吉普车行驶在莱阳的乡间小路上。车上坐着的正是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这是他解放后第一次回到莱阳。

"许司令员,您还记得这是哪里吗?"随行的地方干部指着路边一片农田问道。

"这是当年我们在莱阳建立的第一个军民联合农场!"许世友一眼就认出了这片土地,"当时我们和乡亲们一起在这里种地、打仗。"

车子停在一个村口,许世友径直走向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老张一见是许世友来了,激动地迎了上来:"许司令,您还记得我不?当年我就是在这里参加的民兵!"

许世友和老张详细了解了合作社的生产情况。得知村里正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却缺少技术指导,许世友立即联系了军区工程部队,派来了两名技术骨干帮助指导。

1955年夏天,莱阳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许世友得知消息后,立即调派军区的抗旱设备支援莱阳。他还特地从南京带来了抗旱良种,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

"老乡们,这种子我试验过,抗旱性特别好。"许世友在村民大会上说,"咱们军民一起种,一起抗旱!"

1960年,许世友再次来到莱阳视察。这次他特别关注了农村机械化的问题。在一个生产队,他发现农民们还在用旧式的木制农具。

"现在是新时代了,农业也要现代化。"许世友当即指示军区后勤部门,从军用物资中调拨了一批农具钢材给莱阳。

1965年,莱阳县准备建设一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却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许世友得知后,不仅协调了一笔专项资金,还派来了军区农场的技术专家进行指导。

"许司令,您看这片试验田,就是按照您提供的方案种植的。"基地负责人自豪地向许世友介绍,"现在每亩产量比普通田地高出三成!"

1968年,莱阳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运输车辆短缺,很多农产品运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许世友二话不说,直接调配了军区的几辆卡车支援莱阳的农产品运输。

"这些卡车先用着,等农忙过了再说。"许世友对县领导说,"咱们军民一家,有困难要互相帮助。"

每次来到莱阳,许世友都要去看望几位老战友和老乡亲。特别是那些当年参加过地雷战的民兵,许世友更是记挂在心。他常说:"莱阳的父老乡亲,当年帮我们打了胜仗,现在我们也要帮助他们建设好家园。"

1970年,许世友又一次来到莱阳。这次他重点考察了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在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他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详细了解了新农具的使用情况。

五、一个"大犁具"的暖心故事

1971年初春,莱阳县驻军首长和地方领导齐聚一堂,正为一件棘手的事情发愁。县里正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是拖拉机却迟迟买不到。

"要不,让田妈妈帮忙问问?"一位老同志突然提议,"她这次去南京看望田普,正好能见到许司令。"

田妈妈就是许世友的岳母,在莱阳德高望重。当地干部找到她时,她正在收拾去南京的行李。

"拖拉机?那是啥东西啊?"田妈妈听了半天也没搞明白这是个啥玩意儿。

"就是个大铁疙瘩,能代替牛耕地的。"一位干部耐心解释。

"哦!你说的是那个大犁具啊!"田妈妈一拍大腿,"早说嘛,我见过,那玩意儿耕地可快了。"

就这样,田妈妈带着莱阳人民的期盼,来到了南京军区。许世友正在院子里练拳,看见丈母娘来了,赶紧迎了上去。

"女婿啊,"田妈妈开门见山,"咱们莱阳现在正缺那个大犁具,就是那个能自个儿走,还能耕地的大家伙。"

"大犁具?"许世友愣了一下。

"就是那个,突突突响的,比牛还能干的!"田妈妈比划着。

许世友这才反应过来:"哦,您说的是拖拉机啊!"

田妈妈接着说:"是啊是啊,乡亲们说,要是能有这个大犁具,一天能干好几天的活儿呢!"

许世友听完,立即叫来警卫员,拿来纸笔,当场写下批示:调拨给山东莱阳县50拖拉机4台。

"您老就放心吧,这事儿我记下了。"许世友对丈母娘说。

一个月后,四台崭新的拖拉机开进了莱阳县。消息一传开,周边村子的社员们都赶来观看。

"这就是许司令给咱们批的拖拉机啊!"老支书激动地说,"一台能顶十几个劳力呢!"

为了让拖拉机发挥最大效用,许世友还特意从军区派来了两名技术员,手把手教当地农民如何使用和维护。

这些拖拉机很快就在莱阳的田野上大显身手。原来需要十几个人忙活一天的地,现在一台拖拉机半天就能搞定。

"这拖拉机真是个好东西啊!"田妈妈看着田里轰隆作响的拖拉机,笑着对邻居说,"我女婿说得对,这就是个大犁具,专门帮咱们农民干活的大犁具!"

从此,莱阳人民就把这四台拖拉机亲切地称为"许司令的大犁具"。每当拖拉机在田间轰鸣,乡亲们就会想起这段暖心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大犁具"的故事,更是一个展现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例证。

0 阅读: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