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评又反转?诸多专业人士批《哪吒2》,人民都喜欢,你算老几?

魔法水滴 2025-02-24 15:28:57

“哪吒2登顶全球动漫票房第一,真争气!”

随着《哪吒2》一路乘风破浪带来的高票房、高话题和高热度,让全民都忍不住由衷感叹一句:“国漫崛起了!”

可是就在大家还在为这股由国产动画带来的文化自信雀跃时,一些号称“专业人士”的影评人,却摇着头从舆论角落里冒了出来。

他们高举着批评的“大旗”,一边对着《哪吒2》指指点点,一边还叫嚷着:“大家都被骗了,这电影根本配不上这么高的评价。”

他们声势搞得挺大,可他们的“专业分析”看得不免让人觉得尴尬。

他们说,片子笑点低俗,笑得这么开心的观众是“不懂幽默”;影片最后哪吒的变身造型“不够中国”。

开始连“文化自卑”都扣了上去;甚至有人更极端,说敖丙父子的形象是“抄袭好莱坞的《魔戒》”,一口气就把《哪吒2》贬成了一锅“外来杂烩粥”。

看着全国观众买了50多个亿票房的单,口碑一路飙高,这群所谓的“专业人”硬是要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他们似乎唯有他们的分析才是绝对真理,而普通观众不过是一群被“情怀”“特效”骗得团团转的“文盲”,可真的如此吗?

否定与批评的背后

其实无需深入辩驳,从这些蹩脚的批评背后,大众或许早已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所谓的专业,不是尊重事实的讨论,而是仗着居高临下的傲慢,用“批评”来证明自己的特殊存在感。

任何能被大众喜爱、大范围认可的作品,在他们看来就注定是肤浅的。

哪吒的形象再燃,他们用“丑化”去挑刺;敖丙的长发再飘逸,他们也能扯出一堆什么“精灵王风”的联想。

至于那些热泪盈眶的亲情和友情,他们就直接判为“生硬煽情”。

仿佛只有他们艰涩的艺术标准才是唯一能解释作品好坏的标尺,唯一被允许的审美。

被人们喜爱的文艺作品真的不配拥有“高雅的尊严”吗?

让我们一边看批评,一边看看电影院里那些挤满座位的人群。

小朋友因为哪吒的顽皮开心,家长因为哪吒的牺牲潸然泪下,青年们看到了“命运我定”的燃感,中老年人也感慨温情片段里的家庭关系。

无论每个人生活的阶层、性格差异甚至教育背景如何,大多数人都从中感受到了一份被打动的力量。

那么究竟是影评人代表了“高级审美”,还是人民的审美其实最为真实,这个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哪吒2》不仅仅讲了一个英雄的故事,更打破了某些人心里长期存在的“审美偏见”。

当中国电影人开始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种下新的种子,当中华文明首次大胆去用现代的电影语言呈现出来时,总有人忙着挑出“像欧美某片”或者生硬指控“有日本风格”。

他们似乎急着让国产电影“低人一等”,好像国产动画只要有借鉴就成了原罪。

可是放眼全球,又有哪一部成功的影片,可以完全不借用其他文化养分?

我们可以去《指环王》里看到北欧传说的影子,在《星球大战》里找到武士道和宗教隐喻的结合,在《冰雪奇缘》中捕捉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缩影。

难道中国电影就要背负不能借鉴的枷锁,这种“原创奴隶”的标准从哪里来的?

文化细节与艺术自信

再看看《哪吒2》,它的每一处文化细节,都在用心传承。

敖丙的龙族造型结合了雕塑般的时代美感;哪吒的燃魂特效被设计成涅槃重生,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奇观主义套路。

背后更多是道家、佛家思想融合而来的哲学思考。

电影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妖怪形象,拉开镜头仿佛敦煌壁画里的众生万相,被赋予了独特的年轻化活力,谁敢说这不像中国?

在这些怒斥《哪吒2》的批评者眼里,看似装点高雅的“挑刺逻辑”背后,透露出来更多的是一种不自信。

他们看到观众为国漫走向巅峰欢呼雀跃,偏偏不乐意接受这种属于人民的欢腾,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当那个“挑选者”,站在所谓“艺术品鉴”和“审美启蒙”的高位指点江山。

而现在,这个观众用双脚投票的结果,狠狠打破了他们想要垄断话语权的幻想。

相比之下《哪吒2》的成功,展现的恰恰是这些专业人最缺失的东西——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普通观众审美的尊重。

导演饺子曾在纪录片中说,“我们是为观众服务,而不是为导演服务。”

这一句看似质朴的创作态度,恰恰道出了影片成功的秘诀。

创造者没有浮于概念,没有用大师腔调搬袭生涩哲理,而是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将哪吒的经典形象重新打造,并赋予其时代价值,让更多人看到了华语动画无法掩盖的光辉。

文艺从来不是精英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的集体表达。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一部好的作品,能在市场上赢得票房,也能从普通人生活中汲取情感。

这才是文艺和人民之间从不应该割裂的关系。

真正的成功,源自与观众的平等对话,而非强迫他们接受一味的“强加审美”。

在这个愈加多元化的时代,观众的反馈与需求开始逐渐成为创作内核。

当许多年轻的创作者愿意在心中燃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极表达时,便会产生无数令人惊喜的作品,而《哪吒2》正是这样的成功典范。

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在努力追寻共鸣。

每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都可以在这部影片中找到连接点。

正因如此,普通观众的喜爱反映出的其实是更深层的文化认同,而非表面的商业成功。

留下的,将是一个又一个对文化的理解与追寻,反抗那些过时的批评和偏见。

即使面对批评,创作者们不应放弃初心,反而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因为艺术应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是专业人士高高在上的批判。

我们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喜爱《哪吒2》的观众。

结语

在这个信息荟萃的时代,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愈加重要。

《哪吒2》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要,更在情感层面与他们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被指责的批评声音或许只是回声,而那些欣喜若狂的票房和满座的影院才是真实的。

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背后都是受众的认可与热爱。

这种力量,远比那些自以为是的专业分析更加响亮。

与其听从专家的角度,不如倾听大众的喝彩,才是对中国文化、对国漫最大的尊重。

0 阅读:25

魔法水滴

简介:魔法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