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产最强铁甲舰,排水2400吨,装备速射炮,却被日军一战俘获

江舸 2024-09-18 01:14:13

在19世纪末,清朝这个曾经傲立于东方的古老帝国,已经步入其历史的暮年,如同一位沧桑的巨人,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步履维艰。

面对着时代的挑战,为了寻求民族的自救与振兴,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军事装备的洋务运动,在晚清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这场运动仿若一部充斥着矛盾与挣扎的历史大剧,它既是对传统观念的有力冲击,亦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度探寻,最终在 1894 年的甲午海战中以悲剧的姿态落幕。

在这场运动的洪流中,“平远号”铁甲舰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近代中国在“师夷长技”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与无奈叹息。

“平远号”的诞生,是对中法马尾海战(1884年)沉痛教训的直接回应。

在那场战斗中,福建水师在法国海军的强大火力下几乎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的损失尤为惨重,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清政府和国人的心。

痛定思痛,时任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的裴荫森,决心要建造一艘足以匹敌西方列强的铁甲舰,以此来洗刷国耻,振兴海军。

在裴荫森的主持下,“平远号”铁甲舰的建造工程于1885年在马尾造船厂正式启动。

但“平远号”的建造过程充满了挑战。

当时,马尾造船厂的技术人员短缺,设备陈旧,许多关键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

裴荫森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甚至不惜以个人名义借贷,以确保造舰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技术层面,他聘请了法国和英国的工程师作为顾问,同时派遣中国工匠赴海外学习,以掌握先进的造舰技术。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平远号”铁甲舰终于在1888年下水试航。

然而,“平远号”的命运并不如其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平静长远,它在短暂的服役生涯中,不仅见证了洋务运动的兴衰,也亲历了甲午海战的惨烈。

“平远号”的诞生,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舰船下水,它更是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艘舰艇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铁甲防护和蒸汽动力技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欧洲的同类舰艇,但在细节上融入了中国的工艺特色。

“平远号”全长近60米,排水量达2400吨,装备有当时先进的克虏伯后膛炮和诺登菲尔德速射炮,是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铁甲舰。

然而,在清政府的眼中,“平远号”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保守派官员认为,维持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耗资巨大,而清朝的财政状况已经捉襟见肘。

因此,“平远号”虽然下水,但其后续的维护和训练经费却始终不足,舰上的官兵也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应战。

在大东沟海战中,“平远号”终于迎来了展现其战斗力的机会。

在这场战斗中,“平远号”在提督丁汝昌的指挥下,勇敢地冲入日军阵型,与日军旗舰“松岛号”展开了激烈的炮战。

尽管“平远号”的炮火一度令“松岛号”遭受重创,但最终由于清军整体的战术失误和装备落后,包括“平远号”在内的北洋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战后,“平远号”被日军缴获,更名为“平远”,编入日本海军。

在日俄战争中,它作为辅助舰参与了战斗。并在在一次炮击俄军要塞的任务中,触碰水雷沉没,为其命运多舛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点。

“平远号”铁甲舰的悲惨命运,不仅铭刻着一段历史的沧桑,更是对近代中国在“师夷长技”征程中所遭遇重重困境的深刻反思。

在这条探索之路中,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的战略视野显得尤为狭隘,缺乏深谋远虑的布局。

清政府在海洋国防的建设上,未能展现出应有的长远战略眼光和前瞻性布局。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往往只能采取权宜之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平远号”为例,清政府在购置军舰时,过分强调吨位和火力,而对速射炮、鱼雷等新型武器的重要性视若无睹。

据《中国近代史》记载,从1875年至1894年间,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高达7000万两白银,而在民族工业上的投入却不足1000万两,这一鲜明对比暴露了清政府战略规划的短视。

即便在中法战争后设立了海军衙门,也因内部分歧和经费短缺,未能有效推动海军建设,这一点在《中国海军史》中也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师夷长技”的过程中,清政府往往只是简单复制西方的技术,缺乏自我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平远号”的设计蓝图照搬自法国的一艘小型铁甲舰,这种缺乏自主创新的做法,导致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始终无法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

而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虽吨位和火力惊人,但由于设计理念落后,航速缓慢,机动性不足,在黄海海战中不幸沦为日军的活靶子。

同时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体系,也严重阻碍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许多官员只关心个人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漠不关心,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军费大量流失,海军建设举步维艰。

根据《北洋海军兴亡史》的记载,北洋水师成立后的十几年间,舰艇和装备老化严重,但由于经费被挪用,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甚至出现了炮弹质量低劣的局面。

“平远号”的悲剧,成为了近代中国在“师夷长技”征程中的一曲悲歌。

它警示我们,技术进步不能仅仅依赖于引进和模仿,更需要自主创新和制度保障。

唯有建立起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魔咒。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应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战略眼光,以及廉洁奉公的官僚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迈向民族复兴的辉煌未来。

3 阅读: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