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20师兵强马壮,但为什么存在感不太强?贺龙的贡献很特殊

正一品 2023-01-10 22:18:40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军27、28军,独立1、2师和赤水警卫营等部队,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师长一职由贺龙担任。

综合来讲,八路军120师称得上兵强马壮,首长又是早年“两把菜刀闹革命”、撑起“南昌起义”大旗的贺龙,理应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但其实这支部队对比林彪统帅的115师和刘伯承率领的129师,存在感却没有那么强,这是为什么呢?

八路军120师挺进大青山

120师在抗战时期

同年9月3日,贺龙率领师部、358旅及359旅(718团暂脱离执行其他任务)等8200多人,开赴山西省抗日前线。至9月下旬,120师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晋西北地区和五台、平山地区发展。

9月底,120师再次有计划地分散,谋求壮大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尽量扩大政治影响。进入到1938年,120师进行整编,吸纳了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而来的多个独立团,全师规模显著提升,超过了2.5万人。

八路军120师挺进华北

这一年,120师忙着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冀东、大青山以及绥西、绥中、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等。到年底,贺龙所带领的120师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扩大自己和巩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39年,120师与日军战斗的同时,仍然在想办法壮大己身,该年5月,120师在冀中的部队通过吸纳周边游击队和小支队的方式,将人数扩大至1.9万余。

冀中游击队后来被120师吸纳

进入1940年后,贺龙和120师奉命返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20师与其他在晋绥地区作抗日斗争的部队划到晋西北军区管辖,军区司令员由贺龙兼任。该年底,晋西北军区部队壮大到5.1万人。

同时,120师359旅奉命进驻延安以及南泥湾地区,展开生产运动。等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120师的主要任务就集中在拱卫陕甘宁和进行陕北边区生产建设上。

120师曾在陕北从事生产建设

但这里需要强调,虽然主要任务变了,120师仍然保持着频率较高的对敌战斗,虽然在41年-43年间,部队经过整编后规模有所缩减,其仍然严格按照中央军委“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将日伪军一点点挤到了主要据点和交通线附近。

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120师和晋绥区部队的对日作战次数高达10114次,共计毙伤俘日伪军119122人,他们也曾创造过雁门关伏击战、齐会战斗等光辉战例。

经典的雁门关伏击战

只不过因为战事杂、每次战果小,再加上中央对贺龙与120师的特殊安排,才导致这支卧虎藏龙的部队在抗战期间的存在感不太强。

贺龙的特殊贡献

而对于每一支热血部队,每一位才能卓绝的将帅,他们无一不希望在前线杀敌建功,但贺龙和120师却耐得住性子,不管中央军委交托给他们什么任务,哪怕让他们离开战斗一线从事大后方的生产建设,贺龙与120师也泰然接受。

贺龙早年照片

或许就像贺龙说得一样:

“我没有入党之前,我指挥的军队都是我的,我入党之后,我指挥的军队就是党的了,连我的脑壳子也是党的了!”

虽说贺龙在革命后期越来越低调,主要工作集中在大后方,但他多时间来的特殊贡献,还是让他在55年授衔时,被评定为元帅。此处我们不提解放战争时期的贺龙,单说贺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

贺龙元帅旧照

拱卫陕甘宁

贺龙与麾下部队奉命拱卫陕甘宁边区,这个任务非常重要。因为全面抗战时期,党中央基本都驻在陕甘宁边区,它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更是人民武装向抗战前线不断挺进的出发点。

作为“引领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灯塔”,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战、保卫中共中央和总后方的任务,这里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典范。

朱育莲绘制的陕甘宁边区地图

抗战严重困难时期,人民负担加重,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带领下,陕甘宁边区的广大群众被组织和调动起来。

贺龙作为中央各项政策的践行人员,他将陕甘宁边区变成了一股拧紧的钢筋,极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共中央和大后方的安全,使得分散在各地区的抗日部队有所依靠。

边区经济生产建设

除了拱卫陕甘宁边区,贺龙与麾下部队在陕北边区进行的生产建设工作,更是在我军抗日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陕北边区生产建设

受到侵华日军疯狂进攻和“大扫荡”的影响,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持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生存条件异常严峻。毛主席曾回忆那段时光时表示: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毛主席与百姓攀谈

光是1940年一年,边区全年的支出要2500万元以上,但收入却只有800万,为了坚持抗战,毛主席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尽可能使边区的财政经济从半自给转变为完全自给。

1941年春天,120师359旅开赴延安以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在这里展开了轰轰烈烈地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题材的连环画封面

同时期贺龙在关注和指导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想办法在晋绥地区搞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当时负责在南泥湾搞大生产运动的总指挥是王震,他带着部队让荒凉的南泥湾焕发生机。

仅1941年这一年,王震部队就在南泥湾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实现了蔬菜的完全自给。

翻过年,战士们在南泥湾开荒2.6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050石,实现了92%的经费自给。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很成功

到第三年,南泥湾10多万亩荒地变成良田,产粮数量越过万石大关。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王震部队“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开始反向政府以1万石公粮/年的数额进行交纳。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成功,让中央与贺龙看到了希望,贺龙通过对南泥湾经验的总结和改进,将这份成功复制到晋绥地区,使得晋绥根据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是扩大多少巩固多少。

革命时期开荒绘画作品

后来毛主席对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他指出:

“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统计的无价之宝。”

贺龙元帅与夫人合照

而贺龙也因为在陕甘宁和晋绥根据地建设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于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5 阅读: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