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电影上映后最大受益者,“史上最丑林黛玉”沉冤得雪!蒋梦婕:臣妾此身从此分明了!

小花and唐茶 2024-09-11 10:09:16

8月20日上午十点,《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即使是在工作日,也依旧立刻引爆全网。

发售不到一小时,Steam平台同时在线的人数就突破100万。

4年前,一支13分钟的视频石破天惊,“黑猴子”在大众面前第一次亮相,就有不少人敏锐的察觉到,国产单机游戏可能要迎来历史性时刻了。

作为国内首款3A游戏(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消耗资源多),《黑神话:悟空》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但讲述的故事却是在完成“取经”大业以后。

传说孙悟空在与杨戬的打斗中被重创,肉身落于花果山,回归“石头”形态。而玩家则成为“天命人”,为了探寻真相,找回悟空失落的“六根”,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

以游戏的角度看,《黑神话:悟空》的美术和演出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玩法和动作系统扎实有趣、内容量大管饱,其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力对东亚文化圈内的玩家,特别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中国玩家来说更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横空出世,不仅弥补了国产单机游戏在市场上长达20年的空白,更是向世界打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游戏市场)最大的蓝海是中国文化资源的商业化。”

哪怕只是单从故事内容的角度来看,让“石猴”经历由石到猴,最后竟然又回到“石”的设计,也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仔细翻看,不难发现,“石头”在四大名著中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西游记》中说,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上,山顶有一块仙石,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因接受日精月华滋养,而孕育出一个石卵,并最终从石卵中诞生了一只石猴。

仙石象征着世界的创造和生命的诞生,是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的起源。

而《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原本是女娃炼制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石之一,然而偏偏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块派上用场,生下这一块未用,被弃在埂峰下。

因受锻造而通灵性,听到一僧一道言论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便变作通灵宝玉,随之来到人世间。

跟着贾宝玉一同出世,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经历了一番荣华富贵,人情冷暖,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后来石头回到青埂峰无稽崖,将自己经历的故事刻在石头上。

都是生了灵智的石头,好的,没错,宝玉和悟空是亲表兄弟来的!

还有《水浒传》中的魔君石、《三国演义》种的恨石,石头门们出场率是真的高!

《西游记》作为其中被翻拍最多的作品,有央视82版、《大话西游》系列、动画《大圣归来》、戏曲等多种形式,质量虽良莠不齐,但确实不乏经典之作。

反观《红楼梦》,时至今日能拿得出手的,仍旧有且仅有一部87版。其余的抬上来一部扑一部,完全是没事儿找事,没苦硬吃,没罪硬受!

当初10版已经被骂的狗血淋头,估计从导演到演员都要将之视为一生之耻了——李少红从此一蹶不振,蒋梦婕更是刚出道被贴上“史上最丑林黛玉”的标签,根本毫无翻身之力。

没想到,8月16日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居然来了一招“围胡救赵”:

胡玫导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红楼梦》确实不好拍;女主张淼怡也以身为例,让观众意识到曾对蒋梦婕怀有偏见,这顶“最丑”的帽子扣得实在太早,明明还有后来者想要一决高下!

这么一对比,蒋梦婕她除开演技“呆”了点,到底有什么错?!

01

谁在“抹黑”?

近几日,电影《红楼梦》中几位主演对于角色的理解频频登上热搜。

导演胡玫连发数条微博,再三强调自己对影片的专心、用心,不仅把电影票房的失败归咎于影院排片太少,还把负面评价全部按头是水军故意“抹黑”。

饰女主角林黛玉的年轻演员张淼怡,也在20日晚通过社交平台,回应了围绕在自己身上的争议。

确实,6年前参演《红楼梦》时,张淼怡只有19岁,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更是第一次出演影视作品,在毫无表演经验、毫无生活阅历的情况下接到林黛玉这么经典的角色,手足无措是很正常的。

无论是青涩的演技,还是略带婴儿肥的脸颊,都印证了她的确年轻,而且完全是个新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观众确实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与理解。

但6年后,25岁的张淼怡被问及对林黛玉的理解,居然仍会用“离经叛道”、“特立独行”、“尖酸刻薄”这样的词来形容。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读过原著、对角色有过研究、甚至有幸短暂成为过林黛玉的会人说出的话。

上一次感到这么无语,还是演完晴雯的杨幂把“寿夭”读成“寿天”,你们读的原著都是盲文版的吗,还是文盲版???(没有不尊重盲人的意思!)

离谱发言的当然不止张淼怡一个,饰演宝钗的黄佳容大概想替“金兰姐妹”分担一点火力,得出宝钗“爱刺绣”的结论还不够,还要表达一下自己对于宝钗没能“得到一个爱自己的丈夫”的遗憾与同情。

那个“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那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如果亲耳听见这样的评价,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首先,我绝不赞同用“年纪小”这件事来替演员挽尊,蒋梦婕、陈晓旭,都是18、9岁时被发掘去演林黛玉,蒋梦婕在此前学的是芭蕾舞,同样没有影视表演经验;

也不接受粉丝认为张淼怡在荧幕上不好看,是因为“幼态脸本身就不适合演林黛玉”——小戏骨的周漾玥演《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年仅10岁,论年轻、论幼态,还能比得过她?

但人家的演技完全过关,一点也不呆气。

陈晓旭曾经说过,她在拍摄过程中总是无法进入角色,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做演员,哭戏常常要靠被导演骂哭;

而整个10版《红楼梦》的相关记录片于采访当中,真正由演员来做表达和陈述但部分非常少,基本都是导演一手抓的在介绍角色、介绍剧情,介绍整部作品的细节与框架。

可以说,10版《红楼梦》是“李少红”这个标签色彩相当浓郁的一部作品。她说过自己对《红楼梦》原著的了解与理解有限,所以选择在剧情上最大程度遵循原著、还原原著,最终效果也的确是照本宣科,内容几乎没有什么改动。

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作为再新不过的新人,听从导演安排,想来是她唯一能做的。为了保持林黛玉“病西施”的状态,她每天仅靠早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支撑,饿到说不出话,整个人一直晕晕乎乎,免疫力低下导致贴发片也会过敏,脸上红肿起泡,遭了不少罪。

但铜钱头的妆造,以及从头到尾蒙圈的呆滞眼神,却在播出后成为她被攻击的主要原因;

张淼怡大约也面临着相同困境,导演已经框定了林黛玉的人物设定与妆造,她即便对角色有相对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在大方向错误的情况下扭转局面。

原本,当演员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导演应该发挥作用、从旁指导,而且,作为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说导演的素质与修养,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与风格。

借由剧本与演员,传达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也本该是导演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方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会执导者变成不顾让人死活的单方面输出。

尤其是《红楼梦》,原著作为百年来的经典名著,能在学术界催生出专门以其为研究对象的“红学”,足以说明其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因此在理解上有门槛、有多种视角,都很正常。

导演如果是想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红楼梦》,问题不大。

可完全违背原著精神,将爱笑、爱闹,尊重他人、情商不低的林黛玉塑造成狭隘任性、当面甩脸子的矫情少女,把她和宝玉的“知己”演绎成同吃一块西瓜的现代“绿茶式”亲密无间,绝对不能算一种“理解”方式。

主创团队对于《红楼梦》主旨有失偏颇的解读,对角色扁平、单薄、过分现代化的表现,才是真正的“抹黑”!

02

为什么“一黛不如一黛”?

如果说87版《红楼梦》原本只做到了7分,那么在后来者的努力下,它也绝对可以拿到9分,成为一部旷世之作了。

其实10版无论是在剧情的还原程度,还是置景的精巧程度上,都远超87版。

但旁白的加入,让整部剧在一开始就失去了自身发挥的机会,处处受制于文字,对于影视剧这种体裁而言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中国人最讲究一个“意境”,10版在“景”上也做到了诗情画意:大观园的典雅、花瓣纷飞的美丽,诸芳赛诗、评诗、吟诵诗歌、抚琴、谈书的美好场景,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园林的美,从这一点来看,导演的审美水平并不低。

可配合上阴森诡异的光影效果和背景音乐后,故事就少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感,而多了虚幻之感。

这虽然符合原著中神鬼之事,却让角色也从鲜活生动的现世之人,成了缥缈遥远的“不落地”之人,当然也就让观众失掉了代入感与参与感。

“铜钱头”也是一样,瞬间让原本用以展现人物不同性格、不同状态的妆造有了统一标准的舞台表演风格,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演员只不过在做戏,看客也不可入戏太深。

我的这种观感,竟然在10版《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叶锦添老师的采访中得到了证实。

叶锦添与李少红合作过《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这两部作品的成功给了二人大胆尝试的底气,10版《红楼梦》确实在刻意的追求一种虚与实的结合。

只是这次尝试迈得步子太大,尝试的对象又过于耳熟能详、形象鲜明,骤然的颠覆,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播出至今,李少红导演和主演们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尤其是女主角蒋梦婕,贴片子都遮不住的婴儿肥的脸,和与钟灵毓秀的黛玉相去甚远的“呆鱼”般的演技,使得她在演员圈的路走得颇为艰难。

24版电影的上映,终于给了她一个被正视的机会——一部作品的成败,绝不是一个演员所能够左右,作为掌舵者的导演,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你就别揽那瓷器活。真好汉就别再提当年勇,就算曾经有过再多名作傍身,也应该给自己留一点体面的退路,给经典留一点厚重的余地,给观众留一点喘息的机会。

《红楼梦》的立项,不该是随心所欲,《红楼梦》的演绎,不该是为自己镀金,《红楼梦》的上映,更不该是清理库存。

0 阅读:12

小花and唐茶

简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生活不易,偶尔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