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在贾府这片纷繁复杂的舞台上,用她的智慧与手腕编织出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剧目。尽管她不识字,但这并没有成为她前行的束缚,反而成为她独特的优势。在贾府的大家族中,她如鱼得水地周旋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用她那锐利的目光和聪慧的头脑,洞悉一切,化解一切。
她虽然不能像其他家族成员那样引经据典,但她却有着出奇制胜的策略和让人折服的处事方式。无论是家族的内外事务,还是老少的喜怒哀乐,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贾母对她的宠爱与信任,是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赢得的。在处理家族事务时,她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手腕。
· 王熙凤,尽管家世显赫,聪慧伶俐,却是个不识字的例外。书中多处细节,或明或暗,都揭示了这一事实。她身边的小童彩明,便是她阅读的得力助手。在查抄大观园的紧要关头,彩明为众人朗读了潘又安给司棋的信;巧姐在大观园中遇鬼惊魂,也是彩明翻阅《玉匣记》以求庇佑。即使是起诗社这样风雅之事,王熙凤出资慷慨,却因不识字而无法加入诗社。她自己亦曾亲口承认,“我自幼就不识字”,坦然直面这一缺憾。与探春相比,她虽赞叹探春“识字,又厉害了一层”,却也未尝没有几分自嘲的意味。无论是主观上的自述,还是客观上的种种证据,都无可争议地证明:王熙凤,确实是个不识字的人。
· 但令人费解的是,王熙凤自幼被当作男孩培养,甚至还曾接受过教育。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贾敏曾向她透露这一事实:“我曾听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便是二舅母王氏的侄女儿,她自幼被当作男孩培养,学名就叫王熙凤。”为何王熙凤要被如此养育,想必是因为家中没有男孩,只能让女儿充当男孩的角色。
· 王熙凤的学名,非其本名,乃入学时所用的名字。书中提及,王熙凤的学名是凤姐,这便证明了她在学生时代曾经踏入学堂。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位曾经入学的王熙凤,竟然不识字。这与她显赫的家世背景以及她强势、爽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王家世代武官,出身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设立的武学,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先驱。明洪武年间,武学在儒学内设置了科目,教导武官弟子。到了英宗正统年间,两京武学得以设立,学科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学》、《论语》、《孟子》、《大学》,另一类是五经、七书、百将军传。学生需从各类书中选择一书学习,通晓其大义。由此可知,想要在武学中深造,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
· 然而,王熙凤却似乎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如果她真的入学,那么她应该能够识字。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王熙凤的学名可能只是一个迷人的幌子,是作者曹雪芹用来欺骗读者的手段。《红楼梦》中充满了矛盾和真假难辨的情节,许多地方似乎都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陷阱。因此,对于王熙凤的学名,我们也不应过分深究,以免陷入作者设下的迷魂阵。
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虽然她不识字,但她的父母或家庭教师可能以非传统的方式教育她,注重实践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这种家庭教育使她具备了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她在贾府中游刃有余。
· 贾府的教育观念也值得我们关注。贾府并不像一般封建家庭那样,只注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实用主义,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观念下,贾府的子女们虽然不一定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具备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这也是王熙凤能够在贾府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熙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手腕并非完全依赖于文字知识。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在家庭和社会中注重培养这些能力,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