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短剧集,烧尽国剧过往?

影视独舌 2025-01-11 14:05:15

2024年的国剧市场,有一对矛盾引人注目。

一面是观众注意力的流失,人们正用开播即弃剧的行为,警告长剧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正如优酷副总裁谢颖在演讲中分享的一组数据:长视频用户前五集的弃剧率在50%以上,剧集的完播率只有20-30%,用户的留存成为“老大难”。剧集仍然存在篇幅冗长、内容空洞、情节拖沓等问题,加速了观众的流失。

在这一背景下,精品短剧集的风继续吹,既赢得口碑,亦收割着关注度和讨论度。

但另一面,从商业回报来说,从市场上切走最大蛋糕的,仍是传统的长剧集。

以腾讯视频为例,2024年拉新最多的前十名作品里有四部剧,分别是《庆余年 第二季》《玫瑰的故事》《与凤行》《永夜星河》,四部剧都实现了全集有广,无论拉新成绩还是招商表现,都做出了强有力的示范。

当然,形成这一事实的基本前提是,传统长剧集的演员配置、资金投入、宣传推广都远非短剧集所能及。

在长视频平台都在追求确定性的时代,长剧集的投入产出比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平台需求,而精品短剧集则可能承载起全村的希望,毕竟10集的《新生》,21集的《边水往事》,都进入了优酷2024年集均收入的前三名,在历史排名上也都进入了前六。

进入2025,长视频的烦恼并不会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而消失,微短剧和短视频的冲击会愈演愈烈,观众对长视频的注意力和耐受性还在降低,我们不知道长剧集最终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形态,但变化已经无可阻挡。

结合最新的平台动向和市场趋势,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曾为网剧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精品短剧集,是不是留给未来剧集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礼物?

搅局者

2018年,万年影业创始人何俊逸慧眼识珠,将《隐秘的角落》的导筒交到了彼时还只是影视新人的辛爽手中。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辛爽凭借《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成为了精品短剧集中的领军人物。

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完整。拍《隐秘的角落》之前,辛爽一直在拍广告,还有个合伙人叫汪钰伟。

就在辛爽在新事业上志得意满之时,汪钰伟也没闲着,进军影视业,于2023年交出了自己的代表作《繁城之下》,操刀的新人导演王铮,亦是一名广告导演。

巧合的是,去年优酷的黑马剧集《新生》导演申奥,也与汪钰伟、王铮一同在广告圈共事过。

一群不速之客成为了影视行业的搅局者。

与传统的长剧公司不同,这群新入局的玩家并不迷恋大IP(买不起),也不做大体量的长剧集(难进场),但却单凭生产精品短剧集,在正处于泡沫出清的影视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亦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剧体验。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汪钰伟的自我定位很清醒:“跟传统的大型制作公司同处一室,我们这种小型制作公司,就得找到自己擅长的、同时又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网剧短篇化、精品化、创新化,便是一条可行的思路。对平台来说,目前已步入“宁可冒险,不要无聊”的阶段,正需新鲜血液的刺激;对大型制作公司来说,自有一套成熟的长剧集打法,船大不好掉头,也自然不会贸然进入新领域夺食。对新人创作者来说,精品短剧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某种程度上,除了叙事创新和集数的缩短,这批新锐创作者也正在影像方面给国剧带来新意。

汪钰伟透露,这批曾经从事广告业务的导演,一年至少有300天以上在一线拍摄,在市场的压力下,他们必须了解新的设备,新的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既完成了自我积累,也适应着前沿技术和观众喜好的更新迭代速度。

这正解答了观众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没什么影视剧拍摄经验的新导演,反而能一鸣惊人。

最大的敌人

在精品短剧集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平台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码到头部演员的头部大剧,这样无论是关注度、话题度,还是招商上都能有所保障,但短剧集的体量几乎无法请到这些所谓的头部演员。

换句话说,它们要挑战的是整个长剧集市场的通行规则。

为了解决精品短剧集叫好难叫座、叫座也难挣钱的问题,爱奇艺最早设立了迷雾剧场,优酷去年将悬疑剧场升级为白夜剧场,腾讯视频建立X剧场,湖南卫视和芒果TV有过季风剧场的尝试,都是为了实现精品规模化,以剧场的形式完成整体招商,同时维护良好的平台口碑,在资本市场获得回报。

但相较于整个剧集市场,这样的盘子无疑还是太小了,当平台没有足够的吞吐量,短剧集模式自然也就难以形成大踏步的迈进,像《新生》《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和《繁城之下》终究只是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短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陷入了停滞。

在《新生》出品人郑林和《风中的火焰》总制片人何俊逸看来,虽说剧集行业遭遇了“预期爆款失灵,中短篇剧集赢得口碑”的尴尬,甚至有平台提出“重仓16集以下剧集”的口号,但在一定时间内,传统创作模式的巨大惯性仍会持续发挥作用,大IP+头部演员的创作公式也会继续延续。

但有些事态显然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郑林认为,从平台开始,当有一杆大旗开始去引导行业转向之后,当精品短剧集的大众认可度越来越高之后,当平台开始将集均收入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之后,精品短剧集会逐渐走上一个良性的生产轨道。

何俊逸也认为对精品短剧集的尝试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成与不成,起码证明行业在比较艰难的时期,没有躺平,而是努力去做一些尝试。如果能有所成,或许会改写行业的规则,比如倒逼头部演员进入短剧集的生产体系。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其中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探索和更新,更要面对剧集创作方法论的迭代。

郑林认为,所谓精品短剧集,并不是只要做到短就够了,短和精缺一不可。从制作公司,到主创,乃至整个制作流程的管理,都是不同于传统长篇剧集的创作思路,事实上对创作者的配置要求更高了。

“过去的生产模式是什么?找一个IP或者现成的文本,拿回来交给编剧改,改完之后交给导演,然后开机拍摄,但是精品短剧集的要求是,从选题开始,项目最核心的制片人、导演、编剧就要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和态度,高度一致地把控和推高项目的艺术品质。”

正是因为对主创有着较高要求,郑林对剧集向短的成果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他认为,某种程度上短剧集的成活率比长篇剧集要低,随着平台推动,大批创作者入场,在短时间内会形成一种良莠不齐的情况,有可能数量增加了,但在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的期望和需求。

但假以时日,只要平台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土壤,当精品短剧集的方法论被更多团队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态势,会让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和团队脱颖而出,形成一带三、三带六的情况,从而完成剧集形态的更迭升级。

在观众对剧集同质化问题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当下,一套新型的创作理念和不同团队所迸发出来的“原创力”,应当是剧集市场亟需的。

而这个有吸引力的土壤,又有赖于分配规则的改变。

当下,精品短剧集专业生产团队的尴尬之处在于,哪怕生产出了现象级的热剧、口碑剧,也难以在这部剧中收获与之匹配的回报。

哪怕是网飞,哪怕是《鱿鱼游戏》,主创也得续一个第二部,才能将第一部所取得的声名完全变现。

而在国内,主创获得收益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前拿到平台给予的下一部作品订单。

在这一点上,据我们了解,伴随“剧集向短”趋势而来的,是平台正计划提高精品短剧集的单集价格,鼓励更多运动员入场。

另外,像腾讯视频提出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也是一个思路。

探路者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说剧集向短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那么早早在精品短剧集进行长线布局的制作公司无疑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一方面,他们有经过磨合、跑通制作链条的成熟团队;另一方面,他们手里也掌握着平台所急需的成熟短剧剧本。

汪钰伟所在的三川,有一个完整的精品短剧集片单规划,既有主打罪案的悬疑剧,也有玩转平行时空的古装剧,还有主打高概念的科幻和奇幻题材正在推进。

在剧集行业强调创新的时期,这些储备构成了他们最宝贵的资产,无论是与传统制作公司合作,各取所长,进行版权剧的运营,还是与平台对接,参与到新一轮短剧集竞争中,都做好了准备。

郑林的团队与导演申奥继《新生》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合作,两部16集以内的短剧正在开发,还有其他的女性情感类短剧项目正在推进。

何俊逸创办的万年影业正试图把短剧集变得更短,生产单部长度在六集以内的系列剧,每部都是单独的故事,单独的团队,彼此独立成章,但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参照了《爱,死亡和机器人》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这应该是一种从搅局者到破局者的转变。事实上,在长剧集遭遇微短剧和短视频双重夹击的那一刻起,从业者始终在问的,是剧集微短剧化和短篇化,哪个才是长视频的终极出路?同质化比长剧集还要严重的微短剧,在观众心里还有多久的保鲜度?

从业者必须要回答的,是长剧集除了要完成自救,创作者还能给这门艺术形式提供哪些传统长剧、微短剧和短视频所不具备的东西?我们如何走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而非饮鸩止渴?

这正是精品短剧集今后几年,要交给市场的答卷。

【文/许心强】

0 阅读:2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