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门诊遇到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病人。他是一位50岁出头的中学老师,穿着整洁,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让我意外的是,他竟然是散着步来看病的。
"医生,我这两天散步时总觉得胸口有点不舒服,不算疼,就是闷闷的。我想着可能是天气转凉,着凉了吧。"张老师语气轻松地说道。
听到这番话,我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作为一名从医二十余年的心内科医生,我太清楚这种"不痛不痒"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大的风险。
仔细询问后得知,张老师平时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每天坚持晨练。这段时间,他发现只要运动量稍微大一点,就会出现胸闷、气短,有时还伴随着莫名的乏力感。最让我揪心的是,这些症状在最近一周明显加重了。
我立即安排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出来时,我的心一沉——典型的ST段改变。紧接着的心肌酶谱、冠脉CT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更是印证了我的判断:张老师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发生了严重狭窄,如果再拖延下去,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张老师,您这情况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我语气严肃地说。
"啊?这么严重吗?我还想着看完病回去上课呢。"张老师一脸难以置信。
这种情况在我的临床经历中并不少见,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心肌梗死一定会剧烈疼痛,一定会"痛得满地打滚"。实际上,心肌缺血的表现千差万别,有些患者甚至完全没有疼痛感。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在运动时出现不适症状,休息后症状缓解了,就误以为没什么大问题。这种想法实在太危险了!运动时出现的胸闷、气短,很可能是冠状动脉已经发生了严重狭窄,血流供应不足的警告信号。
记得有位患者,就因为忽视了这些"小症状",结果在打太极拳时突发心梗,送医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老话:大祸前头,必有预兆。
心血管疾病就像一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它给出的警告信号往往很微弱。除了胸闷、气短,还有一些症状同样值得警惕:
运动时莫名的疲劳感、左肩或左臂隐隐作痛、颈部不适、出汗异常、心慌心悸等。这些症状看似普通,却可能是心肌缺血的"预警"。特别是当这些症状反复发作,且越来越频繁时,更应该引起重视。
张老师经过及时的介入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出院前,他握着我的手说:"医生,要不是您及时发现,我还以为自己挺健康的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血管造影室里常见的场景:当造影剂顺着导管注入心脏血管时,原本畅通的血管突然变得狭窄,就像一条宽阔的马路突然变成了羊肠小道。这种改变往往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发生。
作为一名医生,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份关注,对那些微小的"预警信号"多一份警惕,或许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生命诚可贵,健康更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的身体,善待每一个警告信号。毕竟预防胜于治疗,提前发现问题总比等到问题找上门来要好得多。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