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年,东汉军委的带头大哥崔烈,因为一些原因被下岗。
这个位列三公的位子空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想角逐此位,而最后胜出的人,则是一个叫曹嵩的人,那么他凭什么能胜出呢?
曹嵩出身于安徽大族,又认了一个大太监当干爹,所以之前就在体制内混的风生水起,而且曹嵩同志还很善于“理财”,等到角逐军委大哥大的时候,他直接豪掷了一亿万钱,结果凭财力拿下了这个职位。
三国时的著名ID曹操,就是曹嵩的儿子,如果一般人出生于这样有钱有势的家庭,可能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会所嫩模了,但是成年之后的曹操,却并没有耽于享乐。
据《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记载,早年的曹操进入体制之后,表现的那是相当非主流,他竟然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等词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甚至他对于和他有同样背景的官僚阶层,下手也非常的果断,好像曹操是来自于另一个阶级。
那么曹操当年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是因为他想为东汉人民谋幸福,为东汉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挖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当年东汉的主要问题,其实是新崛起的宦官团体,和老牌士族阶层的内部争斗,曹操和他爹虽然都没练《葵花宝典》,但是曹操他爷爷,却是不折不扣的宦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操本人也算是宦官团体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但是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宦官是依附于皇权而起来的野草,他们的崛起在法理上是不正确的,他们不会一直高高在上,只有和皇权高度绑定,又有一定独立性的士族阶层,才会真正的与国同休。
而且曹操成年时,宦官团体的颓象已现,如果曹家还和宦官团体纠缠不清,那么曹家未来就危险了,因此曹操在进入体制以后,表现的格外高洁,就像一个根正苗红的士族,而这其实都是被现实未来逼出来的。
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交兵于汉中,当时刘备亲自顶在了一线,后勤的诸葛亮因为保证刘备在一线足兵足食,结果最后都差点被搞的抑郁了,好在最终的结果,是刘备拿下了汉中,不过因为用力过猛,刘备打完汉中之后,就到后方起不来了,就连关羽那边出现了严重危机,老刘都没办法伸手救援。
那么刘备当年为什么要打的那么狠呢,要知道他当时可已经拥有了部分荆州,以及益州的全境,他不是身无立锥之地,而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相对较深厚的家底了。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汉中这个地方家里的大门,曹操如果占据汉中,那么刘备不光出不去,还要随时提防曹操的进一步入侵,所以刘备不敢不拼命。
但是刘备虽然拿下了汉中,但也累的无力援助关羽,结果导致关羽殒命、荆州易手,关羽死了后不久,曹操也挂了,而明眼人都知道,关羽虽然死在了东吴手上,但杀关羽的功劳,曹魏也有一半。
按照道理来说,此时曹操刚死,刘备如果真想为关羽报仇,可以找个机会打一下曹魏意思意思,但是刘备怎么做的,第一时间安排人去曹魏那边吊孝,等到曹丕登基以后,他这边也先登基,然后才去打的东吴。
刘备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反常”举动呢?
第一,孙权当时杀了二爷之后,并没有停手,而是想继续西进攻蜀,刘备为了应对孙权的蠢蠢欲动,不能再和曹魏两边作战,所以他不得不和曹魏虚与委蛇。
第二,曹魏改朝换代以后,蜀汉政权的法律地位就被动摇了,刘备称帝其实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的合法延续。
第三,刘备能不能不东吴呢,也不行,你不亮亮爪牙,东吴那边会得寸进尺,如果东吴得逞了,蜀汉内部就会不稳定。
所以刘备当年的一系列举措,看似问题重重,但其实都是无奈之下的被迫决定。
公元242年,东吴的太子和鲁王发生了上位之争,朝中的大臣则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孙权为了平定这一争议,杀了不少人。
这件事从表面来看,似乎就是王储之争,但如果细究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孙权一手导演的一场大戏,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机继续打击江东的本地势力。
老孙家是江东的外来户,打压江东地头蛇一直是老孙家的一项基本工作,之前在孙策和孙权的努力下,这项工作已经很见成效,但是随着陆逊等本地派的强势崛起,孙孙又被逼的下了狠手。
类似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真正推动一个人进步的,往往不是未来的梦想,和自己期望的欲望,而是就在眼前的恐惧,当你感觉不到恐惧的时候,你其实很难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