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这场冲突已经拉扯了三年多,全球都被搅得乱七八糟。一开始,美国就急着站队乌克兰,又是援助武器又是实施制裁,一门心思想把俄罗斯打压下去。但结果呢,美国现在有点傻眼了,事情根本没按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钱花了一大堆,却没看到啥实质效果。反过来瞧瞧中国,三年前就走了条与众不同的路子,不掺和战争这潭浑水,一门心思做生意,还积极推动和平。现在看来,这条路真是走得又稳又踏实。你说说,这场冲突里,到底谁玩得更溜?快来探究下这背后的真相,分享下你的看法!
一个重要人物的人生路径
聊起俄乌冲突这事儿,咱们得先提一个人,那就是北约的头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1959年,斯托尔滕贝格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出生,他的家庭背景可不一般,老爸是外交官,老妈也涉足政坛。他小时候因为爸妈的工作,走了不少国家,算是开了眼界。后来他读了经济学,1987年从奥斯陆大学毕业后,先当了段时间记者,接着又在挪威统计局干了几年,积累了不少经济上的门道。
斯托尔滕贝格很早就踏入了政坛。1990年,年仅31岁的他就成为了挪威环境部的国务秘书,负责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没几年,他就进了议会,并且一跃成为工业和能源部长,后来又转任财政部长。
2000年的时候,他首次成为了挪威的首相,但遗憾的是,那次他的政府没能维持满一年就解散了。到了2005年,他再次尝试并成功连任,这一当就是八年。在这期间,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挪威也受到了影响。多亏了他利用国家的石油基金,才让经济稳住了,没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太艰难。到了2011年,挪威发生了乌托亚岛的悲剧,他果断站出来呼吁大家团结,因此赢得了人心,名声也更大了。
2014年,斯托尔滕贝格接过了北约秘书长这个棘手职位,一直干到了2024年10月份。北约这个大家庭真难管理,里面有28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刚刚上任不久,就碰上了俄罗斯把克里米亚给占了,乌克兰东部也开始打仗了。于是,他搞了个“备战行动方案”,给东欧增派了不少兵力,明显是要跟俄罗斯较劲。
2022年,俄乌之间的冲突全面打响,他变得更加繁忙,整天忙着在各个国家间穿梭协调,催促各方增加援助资金,多送武器装备。这几年,北约也不断壮大,黑山、北马其顿、芬兰、瑞典这些国家都加入了进来,使得北约的势力范围离俄罗斯边境越来越近。他这个人挺稳重,话语不多,但总能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
斯托尔滕贝格这人挺低调,干起活来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北约那会儿,他的日常就是开会、发公告,还有拉拢盟友,整天忙得团团转。还得说,他得处理跟美国的关系,特别是特朗普执政那阵子,天天吵着要欧洲多出钱,不然就退出北约。但斯托尔滕贝格愣是把这些人团结在一起,没让北约散了。他干的这些活儿,让北约成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急先锋”,不过,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2024年10月份,他从北约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了挪威老家。到了2025年1月份,他又摇身一变,成了挪威的财政部长,负责管着整个国家的钱。这差事可不好干,全球经济形势一团糟,挪威靠石油赚的钱也得好好盘算着用。他这一辈子,在政治圈里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从挪威走出去,到了北约,然后又回到了挪威,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的路也很长远。
俄乌冲突的前因后果及中美立场选择俄乌冲突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但咱们试着简单捋一捋。一开始呢,就是两边因为历史、领土、民族这些老问题,积怨已久。慢慢地,矛盾就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冲突就爆发了。这事儿吧,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背后涉及到的利益纠葛、地缘政治,多了去了。而且,冲突一起,受影响的可不止俄乌两国,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得跟着遭殃。再说说中美吧。在这个问题上,两国的立场选择也挺值得琢磨。美国那边,可能是想借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推行自己的战略。而中国呢,一直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不希望看到冲突升级,毕竟,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和破坏。所以,中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其实也能反映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不同立场和考虑。咱们也得明白,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任何决策都得谨慎考虑,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国家的感受和利益。总的来说,俄乌冲突这事儿,得找到个和平解决的办法,不能一直这么拖下去。中美作为大国,也得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和平解决争端出一份力。
俄乌的冲突,得追溯到2014年那会儿。那时候,乌克兰国内出现了一大波“向欧看齐”的抗议,愣是把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给轰下台了。俄罗斯一看这情形,不干了,干脆出手把克里米亚给占了,还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扶持了一些亲俄的势力。打那以后,乌克兰政府跟这些亲俄武装就杠上了,小冲突不断。转眼到了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实在是忍不住了,普京找了个“保卫俄族人”和“消除纳粹影响”的借口,直接派大军攻打乌克兰。
一开始,俄罗斯攻势很猛,短短数日就攻占了乌克兰南部和东部的大片领土,赫尔松、马里乌波尔这些城市都落入了他们手中。但乌克兰也不是好惹的,有了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他们渐渐稳住了阵脚,还发起了几轮反击。到了2022年下半年,乌克兰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这两个方向上表现挺出色,成功地把俄罗斯军队给逼退了不少。
后来这仗越打越胶着,顿巴斯那块地方,两边就像是在玩接力赛,谁也没捞到啥大好处。到了2025年4月,这场仗已经拖拖拉拉打了快三年了,两边都累得不行。联合国那边统计说,到2024年9月,已经有1万多平民丢了命,受伤的人更多,乌克兰那边好几百万人都逃难去了。乌克兰的城市被炸得不成样子,经济基本垮了;俄罗斯这边呢,经济也被制裁得够呛,卢布贬值,通胀涨得吓人,连油气都不好卖了。
美国在这场战斗中,绝对是乌克兰的“主要经济后盾”。战事一起,美国就率先表态要“鼎力相助”乌克兰,还拉上了北约和欧盟一起行动。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提供武器。不管是步枪、坦克,还是“海马斯”火箭炮、防空系统,美国一样不落,国会的数据显示,直到2024年9月,仅是军事援助就超过了500亿美元。
第二点,实施制裁。美国把俄罗斯在海外的好几千亿资产给冻结了,还把俄罗斯银行从那个国际支付的大平台SWIFT上除名,另外还限制了他们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目的就是要让俄罗斯在经济上喘不过气来。第三点,拉拢盟友。美国在联合国接连开了好几场会议,一直谴责俄罗斯,甚至还把俄罗斯从G7、G20这些重要的国际团体中踢了出去,就是想让俄罗斯在国际上变得孤立无援。
一千多天后,美国发现这事远比想象中复杂。制裁措施虽然严厉,但效果平平。俄罗斯非但没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还显示,2023年俄罗斯经济反而增长了3.6%,比不少西方国家都要好。这是为啥呢?原来,俄罗斯把石油天然气卖给了中国、印度这些地方,同时还发展了一些替代产业,硬是挺了过来。美国给乌克兰提供了不少武器,可这仗还是没个结束的样子。
乌克兰得了不少武器装备,但还是没能将俄罗斯军队赶出去,战事反而越拖越久。到了2024年美国大选时,国内争议可大了。共和党那边一直喊:“为啥要一直砸钱帮乌克兰?”结果,他们的民众支持率都下滑了。
更棘手的是,欧洲的那些伙伴也不高兴了。俄罗斯一停止供应油气,欧洲的能源价格就飙升得厉害,像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经济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老百姓们怨声载道。不少人觉得,美国只顾着自己当“老大”,却没顾及到盟友的难处。
世界上有不少南方国家,例如印度、巴西、南非这些地区,根本不吃美国那一套。它们觉得美国搞的那些制裁就是霸权行为,还总爱搞双重标准那一套。到了联合国开会时,好多国家都选择不参与投票,不愿选边站。结果这样一来,美国本想着能压制住俄罗斯,结果反倒是让自己显得有些孤立无援了。
说说中国吧,冲突一开始,它就选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2022年2月,战火刚燃起,中国就明确表示“不选边站”,一直强调要“和平解决争端”。它提出了个“四个应当”的观点:要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同时也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安全担忧;别老想着动手,坐下来好好谈谈才是正道;难民的生活得有人管,别光顾着扔炸弹不管不顾;国际上的事儿,得联合国说了算,谁也不能一家独霸。
实际行动才是王道,中国真的动了真格。首先,跟俄罗斯合作做生意。中国没跟着别人制裁俄罗斯,反而跟俄罗斯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到了2023年,中俄之间的买卖做到了2400亿美元,比上一年还多了26.3%,啥都卖,油气、粮食、工业品一样不落。再说说推动和平这事儿。中国提出了个“中国-巴西六点共识”,同时也没少跟乌克兰、俄罗斯打交道,就想让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聊聊。还有帮助难民这块儿。中国给乌克兰送了好几批物资,吃的、药、帐篷都有,就是想给难民们减轻点负担。
这条路子外表看着不起眼,但实际上挺有讲究。中国不参与战争,这样既不会得罪俄罗斯,也不会和西方关系闹僵,稳稳当当守住了自己的地位。不少发展中国家觉得中国这种做法挺实在,都想和中国一起发展。“一带一路”这些合作项目,也因此推进得更加顺利了。和俄罗斯做买卖,中国能源供应不愁,还顺手开拓了一些市场。这笔生意,怎么看都是划算的。
战斗持续到现在,看看谁的出路更多。
一千多天的日子一晃而过,这场仗却依然没个完。到了2025年4月,俄罗斯还继续用无人机轰炸乌克兰的城市。乌克兰这边呢,弹药短缺得厉害,部队也疲惫不堪。而俄罗斯那边,兵力不降反增,从2025年初的六十多万涨到了六十二万多,靠的是招募新兵和发钱鼓励。乌克兰则是靠着西方的武器支援在硬撑,但他们的日子真的很难过,经济早就崩溃了,城市里到处都是废墟。
美国那边的事儿越来越棘手了。到了2025年,特朗普又回到了白宫,嚷嚷着要在“24小时内结束战斗”,说是想要谈判,但具体怎么个谈法,谁心里也没谱。有人琢磨着,说不定他会让乌克兰让出点地盘,但这想法在乌克兰那边,肯定得引起轩然大波。
现在,美国国内对援助乌克兰的支持已经大不如前了,国会里争论不休,批钱的速度越来越慢。欧洲那边呢,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九九了,像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正合计着要搞“欧洲自家的防卫”,不想再一直跟着美国后面转了。至于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更是没啥好感,印度还在买俄罗斯的石油,巴西、南非这些地方老是吐槽美国“两面派”,对于站队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去考虑。
欧洲的日子也挺艰难。能源问题还没解决,德国2023年的工业产量就下滑了几个百分点,很多工厂不得不关门,工人也因此失了业。老百姓们走上街头,吵着要降低电费和取暖费。美国搞的制裁,欧洲也跟着遭殃,盟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放眼全球,美国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连美元的地位都受到了影响。
在中国这儿,路子是越来越顺畅了。到了2025年,中俄之间的买卖还在持续升温,能源管道里的油啊气啊,流得那叫一个欢。咱们国内的日子,也是稳稳当当的。中国那“一带一路”的大计划,在非洲、拉美这些地方搞得风生水起,不少国家都觉得中国比美国更实在,更愿意跟咱们携手合作。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提升了不少,正一步步朝着“国际化”的大道迈进。再说乌克兰那边,中国的人道援助一直都在送,吃的、喝的、药啊、衣服啊,一样没少。那些发展中国家看咱们中国的做法,都觉得咱们是真刀真枪地在干事儿,不是光嘴上说说而已。
斯托尔滕贝格在北约的工作将会在2024年10月画上句号。然后他回了挪威老家,到了2025年1月,他开始担任财政部长,负责掌管国家的经济大权。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毕竟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混乱,挪威靠石油赚的钱也得精打细算地用。他在北约的十年时间里,把联盟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增加了兵力,还扩大了成员国的数量。但话说回来,俄乌之间的冲突一直没能停下来,北约面临的压力也一直很大。斯托尔滕贝格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稳稳当当,但也确实惹来了不少争议和议论。
这场战争拖了1000多天,美国这才感觉事情不妙。他们之前那套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武器没少扔,制裁也没少搞,但俄罗斯依然屹立不倒,反倒是他们自己快撑不住了。国内意见纷纷,盟友心生埋怨,国际上还老被人批评。反观中国,三年前就走了条不同的路,不参与战争,一门心思做生意、推和平。这条路子一开始没啥动静,但越走越宽敞。不少发展中国家愿意和中国合作,中国在能源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国际地位也跟着提升了。
战斗还在继续,以后的路怎么走,现在还看不清。但有一点很清楚:美国那种“老大”的做派,越来越行不通了;而中国这种踏踏实实干事的方法,路却越走越顺畅。全世界的局势就像一盘棋,谁走得更好,时间会给出结果。
一千多天的硝烟弥漫,让全球都裂开了口子。美国那边,感觉有些撑不住了;而中国这边,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这场较量,到底哪种做法更靠谱?是硬碰硬死磕到底,还是默默耕耘不张扬?结果还没完全揭晓,但过程已经足够扣人心弦。你对这盘棋有啥看法?快来留言分享,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