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转变意味着一场重大变革

南露聊国际 2023-08-17 07:47:00
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价值观与西方民主国家不同的国家正在代表大规模生产顶峰的关键行业中获得了发展动力,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公司最近宣布,将向中国新兴的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和电池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此次合作旨在为大众汽车量身打造两款电动汽车车型,其设计专为中国中端市场量身定制。这一战略举措是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迅速转向电动汽车的回应。 到2022年底,中国道路上的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4.15亿辆,其中仅2022年就有2680万辆新车注册。大众汽车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其全球利润的一半来自中国,尽管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还不到其全球总销售额的40%。 这一最新发展彰显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崛起及其对相关供应链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标志着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包括奔驰和宝马在内的几家德国汽车制造商,也在考虑将其在欧洲的电动汽车生产线迁往中国,因为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和具有成本效益的供应链方面具有优势。 尽管如此,中国的崛起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思考两个相关问题:世界将如何适应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 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变化 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全球道路上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都在中国。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业的崛起,让许多全球汽车制造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举步维艰。例如,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08年至2020年高峰期的16%骤降至2022年的约10%。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正在迅速扩大市场份额。2022年,中国售出了近700万辆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近26%,同比增长54%。预计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将达到约880万辆,可能占新车销量的37%。中国还出口了300多万辆汽车,其中大部分是电动汽车,使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纵观汽车行业的历史,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凭借一流的工程技术和高质量的汽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传统汽车行业的竞争中却举步维艰。直到2022年9月,中国道路上一半以上的汽车都是外国品牌。 然而,向电动汽车的转型,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市场份额和技术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因其在信息娱乐和智能驾驶方面的高性价比和创新解决方案而备受赞誉,在国内和全球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即使在2022年底停止补贴的情况下,中国的电动汽车销售仍超出预期,提前两年实现了普及目标。 相比之下,欧洲汽车制造商主要在内燃机汽车制造方面经验丰富,并依赖于以内燃机和变速箱为中心的供应链。这种固有地位曾经是一种优势,但是,现在却日益成为一种负担。这是因为汽车制造包含一条漫长的价值链,从上游要素,比如炼钢和橡胶生产,到下游活动,如分销、维修和服务,汽车制造商处于中间位置。每辆汽车都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成,其中大部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预计超过十年,能够承受各种天气条件,同时维修和更换成本也相对较低。最重要的是,这些零部件并非由一家制造商单独生产,而是由多个国家和大洲的数百甚至数千家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因此,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相比,受制于这些传统供应链,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向电动汽车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障碍。 一个国家的汽车制造能力是其先进制造实力的证明。工业强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其制造业的附加值,主要由汽车业带动,占其GDP的20%以上,是全球汽车业的领导者。事实上,汽车工业是这两个国家最大的经济支柱之一,不仅对经济产出,而且对就业都有重大贡献。在德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提供了超过46万个工作岗位,占全国劳动力的17%。 为了与中国本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竞争,德国和日本都必须重建和重组其根植于传统汽车制造优势的既有供应链。这种转型,意味着它们需要放弃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一些核心优势,显然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破坏性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这种破坏涉及到经济、就业和相关社会福利时。 还有其他利害攸关的问题。在需求方面,欧洲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受环保政策如计划在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汽车,还有消费者推动去碳化的影响,欧洲正在逐步采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然而,欧洲的制造成本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如Stellantis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所说,欧洲生产电动汽车的成本,比中国生产同类汽车的成本高出约40%。因此,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可能会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重大威胁,到2030年,有可能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每年损失70亿欧元(77亿美元)的利润。 因此,总体而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崛起,可能会扰乱汽车生产对其制造业有重大贡献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这种破坏不仅会影响汽车制造商,还会影响零部件制造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汽车购买几乎成了一个零和游戏: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从中国进口的廉价电动汽车,那么短期内他就不会购买本地制造的电动汽车。欧洲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正在寻求性价比更高的电动车,这些电动车应具备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功能,而这正是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强项。 为了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竞争,汽车制造商必须为其电动汽车寻找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大众在小鹏的投资是否会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的成本优势 作为内燃机汽车制造的后来者,中国通过"技术换市场"计划在汽车行业追赶了20年,但却几乎没有自主技术创新。 为了克服后发劣势,中国从2006年开始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NEV),并出台了百余项相关政策。2014年之前的政策设定了广泛的产业目标,鼓励技术探索,并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国内NEV。2015年,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成为NEV领域的标准,超过了氢能汽车等替代品。从2015年到2020年,对电动汽车制造的供需双方都提供了补贴,包括直接财政援助、研发投资、能源信贷以及退税和优惠车牌等消费者激励措施。2020年后,政策重点转向行业监管。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反映在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上。2020年之前,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主要由补贴驱动。然而,从2020年到2022年,政府补贴开始减少,每年分别减少10%、20%和30%,并在2022年底完全取消。在此过程中,依赖这些补贴的竞争力较弱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被迫退出市场。 除了长期的政策和补贴支持,中国在构建电动汽车供应链时还采用了适应性策略。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改造"指的是将技术重新利用,以实现意想不到的功能。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中,动力电池、电动部件(如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智能驾驶和信息娱乐系统都极大地受益于中国在电子和电气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例如,长江三角洲已成为电动汽车供应链集群之一,因为它已成为传统汽车和电子供应链的枢纽。在该集群四小时车程范围内,有3000多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涵盖动力电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灯、配件、车身和座椅等。 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供应链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特斯拉在上海建立独资"巨型工厂"的先决条件,特斯拉同意在其电动汽车生产中采用本地制造的零部件。在特斯拉汽车的1.9万多个零部件中,国产零部件的比例从2019年底上海工厂竣工时的50%激增到一年后的70%。到2022年底,特斯拉产品中95%以上的零部件都由本地生产。 作为一家以技术为中心的公司,特斯拉采用高度集成的设计模式,在高度集成的模块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效益。中国本土制造商必须达到特斯拉的严格标准才能获得供应商资格,这引发了本土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然而,由于溢出效应,这一动态促进了本地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发展: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将不同的零部件整合成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集成模块,形成了强大的次级供应网络。 这些次级供应网络也向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零部件。特斯拉的集成模块模式,可能会限制新车型的开发速度,而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商则不同,他们购买零部件,然后在公司内部或合同工厂进行组装。虽然这种模式的成本效益可能较低,但它为本土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和速度,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生产新的定制车型。 中国主导电动汽车的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崛起标志着历史上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价值观与西方民主国家不同的国家,正在代表大规模生产顶峰的关键行业中获得发展动力。这一崛起可谓影响深远。 作为一种降低风险的战略,欧洲汽车制造商正被去年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等产业政策吸引到美国建立生产线。事实上,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将部分生产设施迁往美国,比如,梅赛德斯在阿拉巴马州新建了一家电池厂,宝马则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电动汽车。 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换挡并不顺利。复杂的电动汽车供应链的高度全球化带来了巨大挑战。潜在的障碍,如电动汽车所用高端芯片的供应控制,尤其令人担忧。这些芯片是许多电动汽车组件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电动工具到芯片嵌入式轮胎。 数据安全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装有传感器的中国电动车可能会积累敏感数据,其他国家政府在进口中国制造的电动车时必须在成本效益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中国对特斯拉电动汽车实施了严格的数据本地化规定,并限制在敏感地区使用特斯拉汽车,因此中国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海外树立品牌形象面临巨大障碍。为此,他们需要开发本地服务系统,并与当地经销商建立牢固的关系。这两项任务都需要高度的知识以及对当地文化和制度的深刻理解。 就中国市场而言,西方汽车制造商必须与中国同行开展合作研发和产品设计,同时保持务实的态度。大众汽车的投资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反之,中国也必须保持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开放,即使是在中国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就是这种合作的最好例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全球合作对于建立电动汽车市场的国际标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数据收集和存储等领域,这样才能推动行业发展。最终,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将使消费者受益,并促进向清洁能源运输的过渡。 《国家利益》2023年8月14日张匡月
2 阅读:301

南露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