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桥村徐氏源流
寿桥徐氏村志

一、地理位置 环境资源 村落规模
寿桥村在罗源县城关西面,距城关15公里。1966年“文革”时期,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所谓“破四旧、立四新”,把寿桥这个地名改为红桥。“文革”后,政府又恢复原来寿桥地名。寿桥村是西兰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整个村庄,土地肥沃,土质优良,地面平坦,水利设施好,排灌便利,基本上是旱涝保收。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森林约有数千亩,21世纪初还发展石板村产业。
在寿桥村聚居的有徐、杨、肖、游、黄、郑、丁、林、邱等姓氏,各姓氏是在不同年代迁入寿桥村。全村共有384户,总人口1381人,其中徐氏40户,占全村的10.4%,总人口17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2.3%(含破石村3户15人)。由于改革开放徐氏外迁人口较多。迁入城关10户36人,福州3户15人,龙岩1户6人,长乐、连江各1户共7人。徐氏总人口排整个村第4位,集居地在村的西北边。
二、创村时间 始祖姓名 姓氏溯源
寿桥徐氏溯源据前辈老人传说我们徐氏是由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地方先祖支系发展到浙江、福建等地,在福建分布建阳、闽侯、莆田等地,徐楚公是由建阳徐市镇荷园自然村迁到罗源县后张,该村存有旧谱16本,第12本内明确记载徐楚公迁到罗源县。在罗源县城发展较长的历史时间。据说当时罗源城关有18大姓之众,徐氏占其中一大姓,古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夜有耍灯,每一姓氏搞一个灯坪,18个姓氏具有18个灯坪,徐氏也有一个灯坪,可见徐氏在罗源后张也发展不少人。万历福州府属县志载三十三年七月北门即罗源后张,徐氏发生一次火灾烧掉房屋30余家。寿桥晒谷岗“望江”公墓碑刻载是明朝崇祯年间竣工。从这一祖墓时间推断始祖独乐公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由罗源县后张迁到寿桥溪南里定居发展(即燕窝地)。现称对面厝今从旧遗址现状看,有一块很大面积的主厝坪,小厝坪5—6块形成一片大建筑群,总面积约有10来亩,据前辈传说主座大厝前廊石板被人行道板面非常光滑外边棱角圆滑与磨光一样,由此可见徐氏在此地居住时间之长久、行坐人员之众多,世世代代不知衍续多少年间,在这块地盘上发展过多少人丁,因1958年族谱被毁无史料可证。根据现存祖宗牌的历代祖宗名字排列:始祖独乐公、原祖前溪公、高祖通吾公、曾祖达衢公、祖琦侯公(即玉展)、考瑞山公兄则斋(即世经),从此可以看出这块祖宗牌是世纟宏在世时制造的。因为瑞山公长子是世经,次子是世綋,故有“考与兄”之称。独乐公是否只有一子?本宗牌只有瑞山公支系在此牌内。寿桥徐氏世系:一世独乐公、二世前溪公、三世通吾公、四世达衢公、五世问公、六世琦侯公、七世长公、八世世公、九世登公、十世作公、十一世培公、十二世兰公、十三世裕公、十四世茂公、十五世盛、十六世立、十七世志、十八世苏、十九世光、廿世昌。2011年徐氏造谱时已发展到志字行,造谱后又立名序即21世起是“雅言常有庆、孝友俊哲继”,字歌:“吉梦自逢时,圣贤功名承。”因徐氏原谱遗失,故这次造谱难度极大,存在世系不清,祖名不明,只能传后世子孙续寻以全祖望。始祖独乐公、原祖前溪公、高祖通吾公等等列位祖公均不是只生一个孩子独枝发展,而封建社会是多子多福、多枝系发展的即枝繁叶茂。独乐公等在原溪南里自明末至清朝中期这段一百多年历史时期内发展相当兴旺。从迁发到对面溪北边三座厝(现称溪南厝)溪上领边一座厝,火墙厝一座厝,这五处迁发都是在原溪南里发展非常兴盛时机迁发的。溪上领边和大丘田二座厝在清末时因何故拆除情况不详,余下现称溪南厝三座和火墙厝一座至今发展很兴旺。目前在本村徐氏又发展好几座新址新厝未作详细描写。琦侯公(即玉展)生了8个孩子其第六子长灼公(即瑞山)在原溪南里已是相当富时候约在乾隆初期发展到火墙厝的,在寿桥村火墙厝是当时建筑名厝,厅前四壁都是通伦木雕,梁托雕艺超凡。据前辈老人说,有一个雕刻学徒从16岁当学徒起进入此屋专业雕刻一直到五、六十岁才回去,由此可见雕刻时间之长和雕刻数量之多,并很精美,是农村厝很少有的,整座厝均是使用“薄砖挂斗”,四面围砌,墙身两面涂刷高质技壳灰经受近200年时间涂粘不脱。前厂四条柱是青石立方体的柱珠,四面雕刻有形态不同骏马奔腾的图案。本座屋有前后两大座相连结构,后座微高一些并建有浅见,古传义女偷钱压死钱间之传说。自徐氏分宫庙之后每年演神戏均在火墙厝搭台演出。90年代后,以映电影代替神戏均在火墙厝放映。每年正月十五夜闹元宵,会见宗亲均在本宅设宴欢聚一堂,火墙厝成了当今寿桥徐氏唯一的祖厝。
据前辈说始祖独乐公墓在起步镇上长治附近,原祖前溪公墓在城关莲花山一带,后人寻找未果。有碑文记载祖墓分布情况晒谷岗三世望江公,建明朝崇祯七年,五世履中公建康熙初年。鼓楼洋三世通吾公、四世达衢公,建明朝崇祯八年。宫后山,六世玉展公(琦侯)建康熙五十九年,北山岗七世瑞山公(长灼)建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大坪口对面岗八世则斋公(世经)建清朝嘉庆十三年,子登槐丁厝里后山九世登槐公建清道光十一年。刘家洋十世作屏公,十一世培江公建道光十二年(附葬)鼓楼洋八世均也公(世纟宏 )九世登连登雍公建清朝嘉庆年间(附葬)。履仲公(问仁)长子是九成公墓葬在晒谷岗。七世长亨公墓建宫后山康熙六十年,八世世仁公墓建宫后山乾隆三十八年。六世向堂公葬墓艮建乾隆乙亥年。无碑文记载无法上笔。
燕窝祖衍及世系,徐氏族谱遗失过程:原徐氏族谱保存者徐炳盛公因民国初年土匪猖獗与县团兵交战时土匪乱枪射死正在逃走的炳盛公于九斗湾稻田中,从此徐氏族谱存放不明又无人交代。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八年乡办农业中学选址于炳盛厝由学生翻箱倒柜找到徐氏族谱并毁用当作包食物纸,由此徐氏族谱遗失一空。幸好我族学生徐茂惠也拿到一张谱纸,才能发现十代名序:“培、兰、欲、茂、盛、立、志、苏、光、昌”这次造谱难度极大,故有很多世系祖公名字不明,只能待后世子孙续寻以全祖望。独乐公约在明末由罗源后张迁到寿桥溪南里(现称对面厝)是燕窝地,在清朝乾隆年间徐氏分建一座溪南宫和徐氏宗祠(溪南宫属龙潭境),于一九五八年炼钢铁时溪南宫和徐氏宗祠残屋前木扇 均被拆除,祠堂内殿宗牌数百尊全部被毁。时过境迁于一九八五年起徐氏溪南宫重建,石、木结构内设神像。独乐公自明末(大约万历尾至天启初年)由罗源后张迁居到寿桥原溪南里发展,最鼎盛时期是在明末期至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近200年历史时期是徐氏大兴年代。列举以下几点事实可以体现,如六世玉展公有八个孩子,目前谱志世系中只记载第六子瑞山公迁发火墙厝后所发展的详细支系,但还有七个孩子在原溪南里发展情况就没有后传支系谱志记载。第二世前溪公有几个孩子,谱志中只记载三世通吾公一人发展支系就没有通吾公兄弟发展支系记载。第三世通公、望江公二人后传支系也失去记载。第六世向堂公后传支系也具失记载,以上诸多祖宗后传支系记载失传的主要原因是原徐氏族谱遗失造成。又如根据徐氏祖墓勘查大小规模不一共有38座均是白石、青石结构上碑文记载,土埋和无碑不计在内。在太坪口对面艮世经公墓垦头门石雕刻一只麒麟艺术精美生如活现。根据以上诸多祖宗支系失传情况,还有上规模祖墓之多,结合现有溪南里厝埕遗址之大(约10亩)和传说主屋前廊石被人形坐光滑如镜,还有1958年撤祠堂时,雕刻精美龙头宗牌大小共有数百身被毁,从以上数点可以看出当时徐氏在溪南里——(燕窝地)发展确是人丁兴旺财力不薄的兴盛家族。
三、经济情况 村民生活 乡村建设
寿桥村在明末清初时期农业生产就很发达的。当时众姓联合兴修较大规模水利2条。第一条引水渠是由本村水头溪洲潭(又名旱螺角)至宏帝亭全长约2公里,灌溉洋面二百多亩农田。另一条是半山腰引水渠由西兰乡下际水尾至亭下店之上“后垅头”全长约3公里,灌溉北边山田。这两条引水渠,既灌溉又排水,保证了整村旱涝保收。至今二条水渠均已扩建使用,其中上一条就是水电站渠道。
1953年罗源县修建城关至霍口公路,从寿桥村经过,解决了历代货运和人们外出步行的困难。路通财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促进了寿桥村农、工副业的发展。徐氏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正在从温饱型的生活奔向小康,人均收入5000元。
在开放改革浪潮推动下,寿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986年县电力公司在村中心田地建立变电所,后又扩建了,共占地20多亩。2001年西兰中心小学四层教学楼,三层教师宿舍楼与学生宿舍楼,以及食堂在原校址拔地而起。2005年以来,一幢幢新楼房像雨后春笋般耸立在公路旁。2012年在徐氏居住地前建一个公园。早、晚时间男女、老少都在此处娱乐、健身。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让人们看到新农村的雏形,美丽壮观。
四、教育文化与卫生情况
徐氏历来重视教育工作,人文荟萃。寿桥徐氏村民同样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全部送入学校教育,部分家庭把子女花资金代价寄读在县、市重点中、小学学习,并家长跟随照顾。寿桥村徐氏现参加工作有20多人。其中大专毕业11人,本科毕业7人。在大学学习2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1人。“文革”前,徐氏家族有一支鼓号队,比较活跃。“文革”后,由于人员变迁,鼓号队解散。现在村有老人活动中心一间,定时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寿桥村有医疗室一间,徐氏村民已参加医疗保险,家族人员的保健工作有了保障。
五、革命烈士
寿桥村徐氏家族,在罗源县对敌斗争中,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两位赤卫队员献出宝贵的生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载入罗源县志。
徐锦泰,生于1902年,1933年参加革命,寿桥乡苏维埃赤卫队队员,1934年在寿桥放哨中被县保安队发现而枪杀,时年32岁。
徐增灿,生于1888年,1934年参加革命,寿桥乡苏维埃赤卫队队员,1934年在寿桥乡看管库时被县保安队围剿被捕,牺牲于罗源县城关,时年46岁。
六、轶事逸录
1.寿桥徐氏原居住在前溪南里(燕窝地),在清朝末逐步衰落。
据说有一个地理师傅与徐氏家族很友好,不论何时到徐家都杀鸡请他。有一天地理师又到徐家,徐家杀鸡请他。在回家路上地理师误听放牛童的话,说是东家用落粪池鸡请地师吃,地理师听后,认为东家对他不敬,侮辱了他。为了报复东家,把对面山一蛇地叫甘厝兰里人墓葬。以蛇吃燕窝大破徐氏风水。其实东家嫂是为哄骗小孩贪吃鸡而说,并不是粪池鸡。到民国初年原溪南里已是荒废厝埕遗址有的地方被人挖垦种植甘蔗等,如今荒芜。由原溪南里迁出的就是现溪南里九户20多人,由灰墙厝瑞山公支系发到各处的子孙约30户人口约150多人。
2.“老蛇拨交”之传说。
根据寿桥村前辈老人传说在清朝雍正二年寿桥亭下店上岩有一杨姓座屋,有一天该屋婆子在大厅边坐着“擂緕”(本地语)突然间从后门闯出一只麂会钻进婆子裙胯下躲着不动,那婆子正在惊呆之际有一猎人赶至急问婆子刚才有否见到一只麂逃进来,那婆子回答:“没看见”,那猎人听后就走了,待猎人走远,那“擂緕”婆子把裙兰下麂子放生归山,此事过后几天,都是滂沱大雨。有一天,那婆子小孙子做周岁,安排在大厅“过关”(本地语)小孙子坐在厅边椅轿上。一家大小都在大厅帮忙和看热闹,道士手舞足蹈念念有词正在做法事,突然间有一只麂从后厅冲出来钻进椅轿连小孩子都驼走了,房前又是下坡路,大厅所有人为了救小孩拼命往前追赶到了好远才赶上小孩不见麂子。大家刚在喘息之际突然间后面轰隆一声巨响,众人转头一看后面山崩下来房子被掩埋了,一切东西都没有了,连道士也不见了。幸好为了赶救小孩一家所有人都脱离了险地,没被山崩掩埋。其实这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泥石流事故,古人封建迷信说成是“老蛇拨交”。此事一代传一代,传了近200年左右,直至1953年,本村黄钦俤建厝,众人帮工挖厝坪,由深处挖出了道士使用的“铜咯”“摇铃”“小钵”三件东西,由此遗物可以证明了以前老人所传说的“老蛇拨交”山崩下来淹没整座房屋连道士都被埋葬在里面,是有事实的不是什么乱虚传。
3.“皇帝墓”之传说
据传说,建“皇帝墓”时内葬有金头银脖,为存宝保密,杀人灭口,在竣工时,搭台设宴在长潭水面上,宴请建墓师傅,酒醉方酣,砍断台绳,全部师傅葬身潭底。据县志记载,南宋年间位于西兰乡寿桥村的长潭山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崇政殿大学士知惠州府黄孟永之墓,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宽100米深90米依山势分三层层间用条石砌成护岸,规模宏大气概不凡,故被群众称为“皇帝墓”,今墓面墓道砌石已荡然无存唯留墓道碑一面高2.6米文曰:“南宋知郡开国宗丞黄公神道“草书”“凤台”小石碑一面,石虎、石羊、石人各一对”。
201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