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谭其骧:研究历史地理,啃文献可别囫囵吞枣,有说道

静待花开落 2025-03-25 16:35:20
历史这东西,说起来玄乎,但其实跟你我生活息息相关。就像谭其骧先生说的,历史地理,研究的就是过去时空的地理情况。但问题来了,过去的事情,痕迹都快磨没了,我们怎么才能搞清楚当时到底是个啥样?

这就像侦探破案,线索就摆在那儿,可得抽丝剥茧,才能还原真相。谭先生的,其实就在教我们,研究历史地理,得会两手绝活:一手是地理的,实地考察;另一手是历史的,啃文献。现在很多人喜欢搞田野调查,没错,实地走走看看,能解决不少问题。史念海先生靠着双脚丈量河山,解决了二十多个历史地理难题。侯仁之先生更是把北京城溜了个遍,对北京的历史地理研究那是超越前人。但话说回来,总不能啥事都靠实地考察吧?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事情,地貌都变了,上哪儿找遗迹去?

所以,历史文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玩意儿,就像时光机,能带你回到过去。但问题是,这时光机可不是那么好开的。为啥这么说?因为历史文献这玩意儿,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谭先生就提醒我们,搜集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别逮着几条就下结论。就拿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来说,以前大家普遍认为它五世纪前还是肥美草原,后来才变成沙漠。依据呢?

是赫连勃勃夸统万城附近“临广泽而带清流”。但赵永复先生搜集了更多资料,发现北朝时期那里就是游牧区,到处是沙陵沙阜。所以,赫连勃勃说的“广泽清流”,很可能就是沙漠地区的景象。你看,资料不全,结论就跑偏了。更要命的是,有些资料根本就是传说。谭先生提到“榆林三迁”的传说,说是沙漠南移导致榆林三次迁址。但侯仁之先生考证后发现,压根没这回事,是“三拓”而非“三迁”。

这种传说,听听就得了,可别当真。就算不是传说,前人的解释也未必靠谱。先秦古籍里关于古代地理的记载,那是宝贝。但古人惜字如金,后人的解释难免有偏差。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举个例子,云梦泽。杜预把《左传》里的“云梦”解释成云梦泽,搞得好像云梦泽跨长江南北。胡渭更夸张,把整个江汉平原都划进去了。

但谭先生研究后发现,先秦时期的“云梦”指的是楚王的游猎区,云梦泽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只在长江以北。后来蔡述明先生通过实地考察,也证实了谭先生的观点。还有洞庭湖,以前大家都觉得它一直在缩小。但谭先生团队研究古籍后发现,洞庭湖其实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他们根据这个结论,重新绘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所以说,研究历史地理,啃文献是基本功。但啃文献,不能囫囵吞枣,得带着脑子,仔细甄别,去伪存真。

最后,谭先生还提到了沿革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虽然沿革地理只是初步,但地基打不牢,楼就盖不起来。现在有些人搞地方史志,连基本的沿革地理知识都不懂,闹出不少笑话。这可不行,研究历史地理,得先搞清楚历史沿革。说到底,历史地理研究,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通过文献、通过考察,努力还原过去的地理景象,探索历史的变迁规律。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寻,也是对现在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所以,下次你看到那些历史地理学家,可别觉得他们只是在啃书本、跑野外。他们其实是在和历史对话,在寻找我们与过去的连接。而这,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