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西周国那么弱,为何还要参加合纵攻秦,自取灭亡?

墟史往事 2025-02-07 13:38:41

公元前256年,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定让西周国成为秦军攻击的目标。尽管西周国实力微弱,却毅然选择参与合纵联盟,联合其他国家进攻强大的秦国。这一行为看似自寻死路,实则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无奈之举。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大国之间互相制衡,局势波诡云谲。不过相较于齐楚燕韩魏赵等大国,西周国显得异常微小。其疆域仅限于瀍水以西、洛河以南的一小片土地,仅有三万口人和三十六座城邑。即便如此,作为曾经的周朝后裔,其地位依然不容小觑。然而,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迅猛崛起,成为诸国生死存亡的最大威胁。

此前,西周国的生存之道是借力打力,在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西周君曾面对秦召唤不敢前往,却巧妙地利用与韩国的关系打破了秦国的企图,不曾被轻易吞并。他派使者告知韩王,借助韩国之力成功化解了秦国的窥伺。

然而,随着秦国势力的逐步增强,西周国的生存压力愈发巨大,尤其是长平之战后的局势改变,使得各国不得不进退两难。邯郸之战之后,尽管联军一度使秦国暂时失利,但秦国依然是战国最强的一极。面对日趋严峻的局势,西周国不得不激起最后的反击,参与到合纵攻秦的行动中。

西周国的国君深知,单凭自身是无法应对秦国的威胁的,唯有依靠合纵,利用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共同抵御秦国的侵扰。这次合纵行动包括了魏、楚、韩、赵等多国,一同联手欲切断秦军的后路。然而,此时其他各国的关注点各有不同,赵国全力争夺太原郡,楚国则在经营鲁地,魏国的重心也在东部,导致合纵行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当西周国决定与诸侯约从,打算通过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切断阳城等地的后路时,却遭遇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虽然合纵各国表面上积极响应,但各有侧重的战略目标使得实际行动并不统一。赵国顾及太原郡,楚国经营鲁地,魏国关注东部利益,韩国则早已被打残,难有作为。最终,西周国的努力显得孤立无助,并未能发动实际有效的攻击。

当合纵计划未及实现,秦昭王怒不可遏,决定采取果断行动。秦国大军迅速进攻西周国,西周君无力抵抗,只能顿首受罪,献出西周国土地。西周国的灭亡已成定局,不久之后,周赧王也去世,标志着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彻底结束,秦国自此更为肆无忌惮。

尽管西周国的合纵攻秦行动最终未果,但其努力却显示出小国在乱世中的艰难抉择和生存智慧。西周国并非盲目自寻死路,而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不得不选择奋起反击。诸侯间的残酷竞争和微妙制衡,使得每一个决策都充满风险与挑战。

历史总是在复杂的背景下显露出繁多的面貌,西周国选择奋起反击,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合纵攻秦,虽败犹荣。秦国的强势崛起终将吞噬其他国家,但诸国的应对与抗争,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借鉴。这段历史,正是战国时期政治博弈和小国生存抉择的真实写照。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