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底,普京表示:俄军在全部战线上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会将乌军彻底击溃!
这是的真的吗?
显然不是,虽然俄罗斯靠整体实力优势,在战争态势上呈攻势,但乌军在库尔斯克退却的同时,却主动攻入别尔哥德罗,让普京的言论成为笑谈。
普京的自信宣言更多服务于国内政治动员,未能反映战场多维均势的本质。
现代混合战争模糊了攻守界限,主动权的衡量标准已从“领土占领”转向“成本强加”与“意志消磨”。
俄乌双方在“局部主动、整体僵持”的框架下,或将长期陷入战略对冲的消耗循环,直至外部变量(如国际干预或内部崩溃)打破平衡。
不信?且看下文分析。
一、战略主动权的理论框架与现实困境
战略主动权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战争时空维度的主导权。
根据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战略主动权需要同时具备进攻能力的可持续性、资源调配的优先性以及对作战节奏的掌控权。
对照当前战场态势,俄军的战略优势集中体现在顿巴斯战区,这里不仅存在明显的火力密度优势(日均弹药投射量超乌军5-7倍),更有亲俄武装作为地缘支撑。
但战线长达1300公里的现实,使得这种局部优势难以转化为全局性突破。
以哈尔科夫方向为例,尽管俄军在伊久姆轴线拥有战术集群优势,但乌军依靠海马斯系统对后勤节点的精确打击,成功瓦解了俄军三次战役突破企图。
这种"点状摧毁+机动防御"的作战模式,有效抵消了俄军数量优势,充分暴露了现代战争中战略主动权的流动性特征。
二、多维战场的力学平衡
在北线战场,乌克兰通过2023年夏的库尔斯克攻势,展示了信息化条件下非对称作战的威力。
2025年3月17日,乌克兰装甲集群突破俄军北部防线,在别尔哥德罗州升起蓝黄旗帜,此次作战再度暴露出俄罗斯边防空虚的致命弱点。
南线赫尔松-扎波罗热轴线则陷入了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摩擦效应"。
双方在托克马克防御带形成犬牙交错的接触线,俄军被迫在330公里战线维持23个战术集群。根据ISW战报显示,俄军火炮机动频次较2022年下降40%,反映出现代化弹药产能的严重制约。
三、地缘政治天平的倾斜
若将视野扩展到战场之外,战略主动权的争夺已演化为全球产业链的角力。
乌军每日消耗炮弹量从冲突初期的2000发激增至当前的8000发,其中超过70%依赖北约军援。尽管俄罗斯通过朝鲜、伊朗渠道补充了部分弹药储备,但其精确制导弹药库存已降至战前35%。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使得乌克兰逐步获得"消耗战战略纵深"。
在能源经济领域,俄罗斯通过印度-东大能源走廊实现了石油出口的结构性调整,但天然气收入较战前下降58%的残酷现实,暴露出普京"能源武器"战略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乌克兰利用黑海粮食走廊重建了农产品出口通道,今年前四月出口量恢复至战前水平的82%,为其战争经济注入了关键活力。
四、领导力博弈的双重镜像
泽连斯基的"全球巡演"战略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战法。
从在广岛G7峰会宣布接收F-16战机,到在沙特和平峰会争取南方国家支持,乌克兰正在构建"跨阵营联盟"。
这种突破传统外交范式的努力,使基辅在道义制高点和武器供给两个层面持续获益。
反观克里姆林宫的决策逻辑,其"有限动员+重点突破"的战略构想正面临战场检验。
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格拉西莫夫近期被曝多次调整顿巴斯战役计划,原定五月完成的恰索夫亚尔攻坚战至今未竟全功。
这种高层决策与战场执行的脱节,折射出俄军战略主动权的脆弱性。
五、战略相持阶段的破局密码
当前战线已呈现明显的"三明治结构":东线俄军保持压力但难获突破,南线陷入战术拉锯,北线存在战略隐患。
对乌克兰而言,"亚速海隔离带"战略正在显现价值,通过打击克里米亚大桥等关键设施,已成功将俄黑海舰队活动范围压缩90%。
而俄罗斯近期增兵白俄罗斯的动向,预示着其试图重建北部战略威慑。
未来六个月的战争走向可能取决于两个变量:
北约能否在年底前兑现承诺交付的85万发炮弹,以及俄罗斯军工体系能否将坦克月产量提升至150辆。这些硬指标将直接决定谁能率先打破当前的战略平衡。
结语
战略主动权绝非静止的勋章,而是动态的能量场。
在哈尔科夫的森林、扎波罗热的平原和第聂伯河的水道之间,俄乌双方正在演绎21世纪的新型战略博弈。
普京的战场宣言既包含着震慑对手的心理战考量,也暴露出对持久消耗战的战略焦虑。
而泽连斯基的"全球抵抗"策略,正在改写弱国对抗军事强权的传统剧本。
当无人机群掠过顿涅茨克的夜空,当海马斯火箭划破赫尔松的晨雾,这场关乎欧亚地缘格局的较量,终将在战略耐心与创新能力的熔炉中决出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