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十二大汉臣,各个位高权重,对历史进程影响很大

晓风拂柳岸 2024-12-25 08:42:3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享国268年。满清作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能够入主中原开创一代王朝,在兴起和统治时期,离不开自身的实力,当然也离不开汉臣的辅助。今天就来说说满清十二大汉臣。

洪承畴(1593年—1665年)

字彦演,号亨九,福建英都人。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曼、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三桂(1608年/1612年—1678年)

字素存、长伯,一字月先,明朝末年将领,清朝初期藩王。受封平西王之后吴三桂作为将领,先帮清军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平西亲王。清廷于1673年撤藩之后,吴三桂叛清,史称“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洲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康熙二十年,叛乱被彻底平定。

施琅(1621年-1696年)

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施琅坚决主张在台湾设防留守,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安全,而且也有利于大陆与台湾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利于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施琅对统一台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康熙的“温旨慰劳,赏鸯优渥”,施琅的爱国精神值得所有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张廷玉(1672年-1755年)

字衡臣,号砚斋,是中国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的大臣。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在翰林院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是由张廷玉开展;作为第一代军机大臣,对清代国家有决定性影响的政治机构定立了规制,而这样的规制改变了清代固有的权力体系,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是后世赞叹敬佩的“军机大臣”。

刘墉(1719年-1804年)

字崇如,山东诸城人。以为官清廉著称,与当时的腐败社会政治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赢得了很多老百姓的爱戴。

纪昀(1724年-1805年)

字晓岚,号石云,清代官员。被任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在任期间,纪昀备受礼遇,先后被授予侍读学士、翰林院试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怪杰”、“真正的才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字元抚,历官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十九年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于虎门销毁。不久后被革职,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晚清第一名臣,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曾国藩还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冀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1823年-1901年)

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后参与清廷外交、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事务,后又组建北洋军师,甲午战争中北洋军师全军覆没。“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

左宗棠(1812年-1885年)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1837年-1909年)

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文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综上所述,这些大臣里开国的是洪承畴、吴三桂;开疆的是施琅;左宗棠保土;平乱的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安民的林则徐;进行改革创新的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而民间演义就是纪晓岚和刘墉;最终灭亡的就是袁世凯。

这些大臣在保持满洲贵族绝对统治的基础上迅速汉化,以此来赢得汉地民众和士大夫的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