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有打更这一职业?打更人属于啥工作范畴,谁给他们发工资

艺术手工艺品坊 2025-01-21 09:18:37

黑夜守护者 古代报时先锋

在漆黑的夜幕下,一盏忽明忽暗的马灯在巷子里缓缓移动。身着蓝褂的更夫手持木棒,左手提着铜锣和灯笼,腋下夹着梆子,一边行走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古老职业,从最初的"鸡人"到后来的"更夫",承担着夜间报时、防火防盗等多重职责。他们是古代城市的守护者,却过着最艰辛的生活:全年无休、昼夜颠倒。这些卑微的身影,有的受雇于官府,在谯楼上俯瞰全城;有的受聘于富贵人家,专门守护宅院;更多的则是在街头巷尾游走的"兼职打更人"。直到1938年广州沦陷后,这个传承千年的职业才随着禁宵令的颁布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让我们走进更夫的世界,揭开这个古老职业的神秘面纱。

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更人"这一古老职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只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群被称为"鸡人"的特殊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观察公鸡的习性,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报时技能,成为了最早的时间管理者。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孟尝君在逃亡路上遇到了函谷关的守卫,这些守卫规定必须等到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关键时刻,一位精通鸡鸣的随从挺身而出,模仿鸡叫引发了一场连锁反应,所有的鸡都开始啼鸣,最终帮助孟尝君顺利逃脱。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司时制度逐渐完善。各个城市开始在显眼的位置修建谯楼,这些高耸的建筑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在谯楼上,配备了专门的打更人,他们通过观察天象和使用滴漏、燃香等工具来判断时间。这些打更人不仅要精通计时技巧,还需要有过硬的体力,因为他们要在高处值守整夜。

与此同时,城市街道上也出现了另一类打更人。他们身着特制的蓝色长褂,腰间别着梆子,手持铜锣和木棒,每到夜晚就开始在街头巷尾游走。

这些打更人的装备都经过精心设计。铜锣是报警的工具,梆子用来报时,木棒则是防身用的。遇到雨天,他们还会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继续他们的巡逻工作。

在社会地位的划分中,打更人虽然处于底层,但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是古代城市的安全卫士,守护着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时代的推进,这个职业也在不断演变。有的打更人成为了官府的正式雇员,在谯楼上为全城服务;有的则被富贵人家聘请,专门负责一个宅院的安全。

更多的打更人则是普通百姓,他们白天从事其他工作,晚上才出来打更赚取额外收入。这种兼职性质的打更人,构成了古代街道安全网络中最基础的一环。

长夜执更人 古时报时志

在古代宫城的深处,一群特殊的身影穿梭于黑暗之中。他们手持梆子,腰系铜锣,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丈量着时间的流逝。

打更人的一天从日落开始,他们要在夜幕降临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手中的马灯要添足油料,铜锣要擦拭干净,木棒要备好以防不测。

当夜幕完全笼罩城市时,打更人开始了他们的第一班岗。晚上七点,他们用独特的节奏敲打梆子:一慢一快,连续三次。

这时的街道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因为古代人们遵循着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打更人的敲击声响彻街巷,提醒着还在外游荡的人们该回家了。

到了晚上九点,第二次打更的时刻到了。打更人的节奏变了,他们开始连续敲打梆子,每一下都清晰地传递着时间的信息。

这个时候,打更人会高声喊出那句千年传诵的话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不仅是一种报时方式,更是对城市安全的守护。

在十一点的深夜,打更人进行第三次巡逻。他们放缓脚步,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确保没有可疑的迹象。

梆子的敲击节奏再次改变,变成一慢两快的节奏。这时的打更人不再喊话,只用梆子的声音传递信息。

到了凌晨一点,第四次打更开始了。打更人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一慢三快的节奏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

这个时候的城市陷入了最深的寂静,打更人的脚步声和梆子声成了黑夜中唯一的声响。他们要格外警惕,因为这是盗贼最活跃的时刻。

如果发现可疑的情况,打更人会立即采取行动。他们手中的铜锣就是最有力的武器,一旦敲响,就意味着城市安全受到了威胁。

在危急时刻,打更人会用不同的锣声传递不同的信息。急促的锣声代表事态紧急,而锣掉在地上的声音则预示着打更人本身遇到了危险。

最后一次打更在凌晨三点。这时的打更人要担负起唤醒城市的重任,因为古代人要趁着清晨出门劳作。

他们会用特定的节奏敲响梆子,让人们知道天快亮了。对于要赶集的农户来说,这声敲击就是起床的信号。

一个夜晚,打更人要完成五次巡逻,每次都有固定的节奏和规矩。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这样的工作节奏从未改变。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城市的安宁,用最简单的工具丈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独特的报时方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打更谋生计 薪资有章程

在古老的中国城市中,打更人的身份划分十分明确。他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职业体系。

官府设立的打更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站在谯楼上的城市守望者。他们居高临下,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他们的职责范围。

这些谯楼打更人由官府直接任命,每月领取固定的俸禄。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在打更人群体中却是最稳定的一批人。

另一类官府打更人专门负责衙门和府库的安全。他们的待遇与普通衙役相当,也享受着官府发放的固定工资。

富贵人家的打更人过着相对轻松的生活。他们不需要在街头巷尾奔波,只需要守护一处宅院。

这些私家打更人的收入来源稳定,由雇主直接支付工钱。有些富户还会给他们提供食宿,使他们的生活无忧。

在街道上游走的打更人数量最多,他们大多是普通百姓。白天他们或种地、或做工、或经商,晚上才出来打更赚取额外收入。

这些街巷打更人的收入来源较为复杂。有的地方是由坊里街巷的居民集资供养,类似现代的物业费制度。

每家每户按月出一点钱,凑在一起作为打更人的工资。打更人身上的装备,也往往是街坊们共同筹资购买的。

在一些地方,打更人还能从商铺获得额外的收入。这些商铺为了店铺安全,会给打更人一些额外的打赏。

一些较大的街区会有多名打更人轮班工作。他们会将街区分成几个区域,每人负责一片区域的巡逻和报时。

遇到重大节日或者庙会等特殊时期,打更人的工作量会增加。这时他们通常能得到额外的补贴。

打更人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但他们的工作却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街坊邻里经常会给他们一些食物或者零钱作为酬谢。

在一些地方,打更人还会兼任其他工作,比如帮助张贴告示、传递消息等。这些额外的工作也能带来一些收入。

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更人的收入来源也在不断调整。但无论是官府的俸禄,还是民间的集资,都体现了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这种多元化的薪资体系,让打更人这个职业得以延续千年之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也在这个过程中维持着自己的生计。

岁月更替时 古职今已绝

1938年的广州,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城市千年的宁静。日军占领广州后,实施了严格的宵禁制度。

街头巷尾不再响起熟悉的打更声,那些手持梆子的身影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日军颁布的禁宵令,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夜生活秩序。

这场变革不仅发生在广州,随着战事的推进,全国各地的打更制度都受到了冲击。原本守护城市的更夫们,有的转行谋生,有的隐居乡野。

战火不仅摧毁了城市的宁静,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打更这个延续千年的职业走向了尽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开始安装路灯,街道上出现了巡逻的警察。

现代化的警备系统逐步建立,电子通讯设备开始普及。那些曾经依靠打更人来维持治安的街区,如今有了更专业的守护者。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钟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打更声来判断时间,精确的时间显示设备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些曾经供打更人值守的谯楼,有的成为了历史文物,有的则消失在城市的发展中。

在一些老城区,还能找到与打更人相关的历史遗迹。破旧的梆子、锈迹斑斑的铜锣,都在诉说着那段已经远去的岁月。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打更这个职业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科技的进步让报时变得简单,治安的改善让夜间巡逻更加专业化。

不过,打更人的故事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旅游景点,人们重现了打更的场景,让游客体验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里陈列着打更人使用过的工具,老一辈人的口述历史被整理成文字。这些都成为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电视剧和电影中经常出现打更人的形象,文学作品也在描写这个特殊群体。艺术创作让这个消失的职业在文化层面得到了延续。

现代的城市治安由警察维护,消防由专业队伍负责,计时由精密仪器完成。打更人曾经承担的多重职责,如今已经分散到了不同的专业部门。

在城市化进程中,打更这个古老的职业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为维护社会治安、传承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