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成立之际,一位气质优雅的女性在台上侃侃而谈。她的言谈举止让人如沐春风,谁能想到,这位年过半百的女性,竟有着如此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她就是严隽琪,从煤矿工人到副国级领导,她的人生之路堪称传奇。
1946年,严隽琪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严家显是著名昆虫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严家显毅然回国,创办了福建农学院。然而,在抗美援朝期间,严家显奔赴前线对抗细菌战,最终患癌去世。那时,年仅6岁的严隽琪失去了父亲。
母亲王志芳是金陵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五个孩子。严隽琪从小就懂得母亲的艰辛,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62年,她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女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由于特殊时期的影响,严隽琪被分配到徐州卧牛煤矿,成为一名矿井维修工人。这一干就是十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段经历或许羞于启齿,但严隽琪却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煤矿的十年里,严隽琪深入了解了矿工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温暖。她亲身体验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就感,锻炼了在艰苦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严隽琪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振动专业研究生,重返母校。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开始了长达20年的教学生涯。1984年,她获得公派留学机会,远赴丹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86年获得海洋工程博士学位。
面对国外高校的丰厚待遇,严隽琪毅然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她加入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在计算机集成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住筒子楼,用煤球炉做饭,但严隽琪从未抱怨。她说:"因为感到祖国需要我,信任我,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2001年,55岁的严隽琪当选上海市副市长,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任期间,她推动成立了全国首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为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支持。她还积极关注民生,制定了一系列惠民举措。
2007年,严隽琪高票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人。她认为,无论是搞科研还是从政,都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即使年近八旬,她仍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两岸统一贡献力量。
严隽琪的人生历程,是一部不断超越自我、为国奉献的传奇。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她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