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馒头”风波:谁来拨开食品安全信息迷雾?

京都闻道阁 2024-11-13 10:32:32

文丨崔桂忠

11月11日,“冷冻超2天馒头不能吃”的消息在网络疯传,让老百姓陷入了困惑。消息称浙江大学研究发现馒头在室温下超一天就长霉,冷冻虽能减缓霉菌生长但不能完全阻止,反复冷冻解冻更会为霉菌创造条件。

此消息一出,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调侃、质疑,众说纷纭。而后科普资料和央视实验表明正常冷冻馒头不会产生黄曲霉素。这一冲突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在老百姓心中,科学研究结论往往是权威的,但当不同科学信息打架时,他们就像迷失在迷雾中的船只。就像过去腊月蒸馒头能吃一两个月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新研究结论打破,普通民众不知该信哪个。

在“冷冻超2天馒头不能吃”事件中,老百姓面临着巨大的鉴别难题。黄曲霉素是极为危险的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生长条件复杂,适宜温度在12 - 42℃,最佳33℃,产毒温度24 - 48℃,适宜滋生最低相对湿度78% RH,适宜湿度范围93% - 98% RH。这些数据对于老百姓而言,如同天书。实验室里可以用精密仪器、严谨实验设计和大量数据来研究,可家庭中,老百姓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根本无法判断手中馒头是否被污染。在信息爆炸时代,食品安全消息五花八门,今天这个不能吃,明天那个有危害,每次都引发恐慌。研究人员指出风险时往往没考虑百姓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辟谣信息虽能安心,却也凸显出信息传播缺乏有效引导机制的问题。

类似的食品安全信息混乱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曾有传言说吃隔夜菜致癌,导致很多老人把前一晚的剩菜全部倒掉,哪怕是放在冰箱保存的也不例外。还有说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让许多爱吃小龙虾的人望而却步。这些消息往往没有确凿依据,却能在民间迅速传播,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必须为老百姓搭建一座走出迷宫的桥梁。首先,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发布研究结果时,要做好科普工作。比如针对冷冻馒头问题,可以制作简单易懂的科普视频,用动画演示冰箱冷冻环境与黄曲霉素生长环境的差异,或者在社区开展讲座,带上简单的检测仪器,现场演示如何判断食物是否安全,让老百姓清楚明白。

其次,媒体要有责任意识,不能为博眼球夸大或片面报道。对于不同研究结果,要客观呈现,并邀请专业人士解读分析。例如可以在专题节目中,请食品专家和科普作家一起解读食品安全消息,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

老百姓不是科学家,但有知晓真相、在安全环境下选择食物的权利。我们不能让他们在科学的迷宫中无助地徘徊。在食品安全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为他们提供指引和帮助,让他们能辨别真假消息,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让科学研究真正造福百姓,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困惑和恐惧,这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和谐信息环境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老百姓在面对各种食品安全信息时,才能不再迷茫,安心地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