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说说黄曼这个人。陕西西安的姑娘,天生爱艺术,16岁考进北电表演系,从舞蹈改行做演员。能从舞蹈转行演戏,说明她天赋和韧劲都有。当年她进娱乐圈时的热情也是真诚的,不打算靠炒作,也不走捷径,稳扎稳打地做一个“好演员”。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上。她确实好,专业课下得一丝不苟,片场里对角色认真琢磨,甚至一度因为演戏太入戏患上了抑郁症。她演的角色也好,从善良隐忍的小媳妇到坚韧刚强的渔家女性,她都能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尤其是今年《迎风的青春》里那场撕心裂肺的哭戏,连观众都看哭了。有人感叹,黄曼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这个“高光”来得未免太晚了点。19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位新人从爆红到过气再到退圈,而黄曼却花了整整19年,才终于从“她是谁”变成了“她好像有点眼熟”。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重要原因是,娱乐圈这个地方,从来不只看演技,更看运气和人设。黄曼确实有演技,但她缺的是一个能让观众记住她的“标志性角色”。70多部戏里,绝大多数都是些“流水线角色”,剧情和人物设定都太模板化了,观众看完只记得剧情,完全记不住她这个人。
再一个是,她太“低调”了。低调不是坏事,但在娱乐圈,低调就是隐身。你没有绯闻,没有流量,没有上热搜的本事,哪怕演得再好也没人关注。说句扎心的话,现在谁还有耐心去慢慢发掘一个演员的演技?观众只爱那些有争议、有噱头的“爆点”。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人——老戏骨倪大红。在《都挺好》之前,倪大红也拍了几十年的戏,但直到“苏大强”这个角色,他才真正成了全民熟知的演员。区别在于,倪大红等来了一个能让他“出圈”的角色,而黄曼一直没等到。
所以问题来了,黄曼的坚持和演技,真的够用吗?她或许更需要的,是一个懂得包装和宣传的团队,一个能把她的才华“摆上货架”的机会。否则,她注定只能是“用力演了一辈子,观众却连名字都不记得”的遗憾。
说到底,这不只是黄曼的遗憾,也是娱乐圈的悲哀。因为一个行业的关注点如果永远只是流量,而不是实打实的演技,那还会有多少像黄曼一样的演员,被埋没在一波又一波的热搜浪潮里?那么最后我想问:“演员的价值,难道只能靠‘红’来定义吗?而像黄曼这样默默耕耘的演员,真不值得我们多一点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