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两种根本力量,阳生阴长,阴阳共生,阴阳有度为正。阴阳相离,阴阳失度为邪。
一、从阴阳比例的角度看
阳占明显优势:热(暑)-少阴-离卦-夏,基本处于静态。
阴占明显优势:寒-太阳-坎卦-冬,基本处于静态。
以上爻为表,以初爻为里,阴阳生发之序,由里出表。
艮为山,阳少阴多-内寒外热-深秋。
震为雷,阳少阴多-内热外寒-初春。
巽为风,阳多阴少-内寒外热-初秋。
兑为泽,阳多阴少-内热外寒-晚春。
二、一年之序这样排:
震为雷,阳少阴多-内热外寒-初春。
兑为泽,阳多阴少-内热外寒-晚春。
离卦-夏
巽为风,阳多阴少-内寒外热-初秋。
艮为山,阳少阴多-内寒外热-深秋
坎卦-冬
巧妙之处:
雷风相搏:初春-初秋
山泽通气:晚秋-晚春
三、从湿、燥的角度看
阴阳相向生长(地天泰卦意,上阴下阳,水火既济,相聚生湿,总体显“湿”性):
——阳弱阴强者为火-少阳-震卦(震为雷为火,雷出地奋,天地氤氲,湿生万物,初春之湿)
——阳强阴弱者为湿-太阴-兑卦(兑为泽为雨,二爻之阳升,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晚春湿溽)
阴阳相离收藏(天地痞卦意,上阳下阴,火水未济,相离生燥,总体显“燥”性):
——阴弱阳强者为风-厥阴-巽卦(巽为风,初爻由阳转阴,阳在上,不与下交,始收)
——阴强阳弱者为燥-阳明-艮卦(艮为山,初二爻皆由阳转阴,阳在上,不与下交,收成)
四、巧妙之处:
阳爻在下、在里生,阴爻在上,恰是水火既济之象;(湿)
阴爻在下、在里生,阳爻在上,则是火水未济之象!(燥)
内刚外柔则生,内柔外刚则杀——杀别人,最终是杀自己,阳气外泄,阴必内增。
五、更妙之处:
阴上阳下、湿象之卦,代表“生”机。
后天八卦之四正卦,除了坎离,就是震、兑——正是有生机之卦。
在后天八卦中,如果把乾坤当作极端之卦(绝阳、绝阴),艮、巽为火水未济之燥象卦,那么,整个后天八卦的排序就是“一生一死”,恰是“人道”的写照。
六气之邪(阴阳失度):用阴阳八卦来说明一、阴阳邪变之湿燥病
(一)湿病
雷为火,小湿之病,如肝胆湿热(与少阳火邪直接相关,火近于湿)。
兑为泽,大湿之病,如暑湿(心、脾俱湿,湿热实证)
(二)燥病
巽为风,小燥,如桂枝汤证,下焦略阴寒,阳浮汗自出,风近于燥。
艮为山,大燥,如乌梅丸证,为相离至极有即将分崩之势,乌梅止渴救燥。
二、六气病归为四气病:寒热湿燥
寒热湿燥还有相兼为病,如寒湿、湿热、燥热、凉燥等。
三、更具体分论燥湿病
(一)湿病
火-震卦象:火使气聚合——火-震卦象,火郁病人,往往伴湿滞,火郁于内,且有湿象,肝胆湿热阳气毕竟弱,所以不能过用寒凉药。“热极生风”(抽搐等)虽然热象更多,但毕竟属于风火相煽,用寒药的同时仍要注意温护。
湿-兑卦象:从病理的角度看,如麻黄加术汤证——寒邪在表,里之阳气不弱,阴阳虽似相济却未能形成雨泽下降(未能形成小便或汗),须以方剂化雨除湿。
(二)燥病
风-巽卦象:小燥-风使气分离,使阴寒往人体里钻,使阳气往体表散失,中风病人多是太阳经寒或肝肾寒,而阳明、心胸热。如阳明病之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白虎汤证可以有背微恶寒,承气汤证往往有脉迟,实质是内在阳气不足,阳气集中于外,整体燥热)。
燥-艮卦象:大燥-外表热,阳欲脱,而阻寒极重,如乌梅丸证。
四、用对比法加深理解燥湿病
(一)风与火
风性偏燥——风为入(巽之初爻),风以散之、风干(巽之二三阳爻)……
火性偏湿——人体火邪,易长疮痈(有湿脓)……
风火相当相持,风火相互转变,则风火拉锯(如虐),导致进退、动摇、抽搐……
特别注意:有时讲风,已包括火——在五行中,火近于木,但有时却归于火。遇到风、火等概念时,要看实质。火兼风则称“风热”(实质上是以火为主)。
(二)燥与湿
特别注意:有时讲湿,已包括燥。《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没讲到燥,燥少而湿多。概由人处天地之气交,受地天之气氤氲影响多,而受燥气影响少。
但不能忽略燥邪之害,如:风寒湿热痹有寒热燥湿之别,“燥”伴随风最难识别,小续命汤等均注重加入润燥之品……
(三)风与湿
风、湿皆是阳强阴弱。区别在于燥与湿,内寒外热还是内热外寒。
(四)火与燥
火、燥皆是阴强阳弱。
火证内有湿气……
(真正的)燥证是艮为山,是阴多阳少,是凉燥证或寒燥证——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古代中医典籍中忽略的,而现实中却是极其常见也极其重要的疾病类型。
而我们常说的燥热证,只是风证,是巽为风证。
五、寒热病
寒热病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因此不多作讲解。
六、以卦识正可以,但以卦识病只能知其大略
正途只有一种,邪路却有万千。
人体生机只有一种模式,而病机却有万千模式。
因此,以卦识正可以,以卦识病则只能知其大略。
看病,不能拘于卦象或其它固定模式,而必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9月4日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弘扬传统中医经典,传播炎黄国医文化,如果文中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
而且,出于对平台规则的遵守,也不发表有关医疗、医案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问题。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笔者的经验:学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确的开启方式!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
[赞]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六气病的本质。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