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还要跑去前线打仗,这人是疯了吗?
蒋维平,这个名字说出来可能没多少人听过,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可是个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老英雄。人家60岁还参军,70岁上前线,80岁了还在改革医疗制度。蒋维平的一生,可以用“折腾”两个字来概括。年轻时,他在清军、北洋军、段祺瑞的部队里折腾了半天,最后发现这些军队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于是,60岁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义子、药品和一腔热血,跑去加入了八路军,成了革命队伍里最老的“新兵”。讲真,这种“倔脾气”,放在哪个年代都不多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想找一支“好军队”
蒋维平年轻的时候,参军的理由很简单:救国。他19岁加入清军,混到教官的位置,但一看李鸿章卖国,他转头就走;后来去了北洋军,可看到团长欺压士兵,他直接把人揍了;最后到了段祺瑞的部队,结果军队又被解散。这几次折腾下来,他发现:这些军队不是腐败就是窝里横,根本干不了什么正经事。于是,他干脆回家种地学医去了。但他心里那股救国的执念始终没散,直到60岁遇到八路军,他才觉得找到了真正“干正事”的队伍。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有点像“理想主义的愣头青”,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坚持——他确实选对了。
2. 他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劲儿
蒋维平的“倔”,贯穿了他的一生。在60岁的时候,他主动跑去找八路军,非要参军。人家部队领导看他年纪大,本来想让他在后方待着,但他不干,硬是要去前线。后来到了南泥湾,64岁的他又一头扎进开荒种地的活儿里,手下带着一帮年轻人,愣是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再到抗美援朝时期,他已经75岁了,却还在医疗岗位上改革医院制度,比年轻人还拼命。这种劲头,放在现代,可能会被吐槽为“老年人抢年轻人饭碗”,但在那个年代,他的拼命劲儿确实救了不少人。
3. 他是个“实用主义者”,用行动证明自己
蒋维平不光有理想,还特别“接地气”。他是个医生,但不止会开药方,还会自己上山采药;部队缺药,他能用民间偏方治病;战士们得了疑难杂症,别人治不好,他偏能治好。他不光医术高,办事也有一套。在南泥湾开荒的时候,他不仅种粮,还在山坡上种果树,把“粮山”变成了“花果山”。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连毛主席都对他赞不绝口。毛主席后来特批他可以不剃胡子参加授勋仪式,这种“特例”,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有的。
蒋维平的一生,既有浪漫的理想主义,也有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他是个倔老头儿,但这种“倔”,让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活成了一个传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年纪多大,只要心里有目标,人生随时可以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