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古籍”,江苏这样“活化”古籍焕新生

凌青开心趣事 2024-10-16 03:29:29

传世古籍的数量,浩如烟海。古籍记载、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今年9月,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发布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包括海外征集资源,累计在线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9万部(件)。

近日,“古籍文献数字化整理利用与转型升级”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江苏省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古籍数字化整理利用与转型升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作为不可再生文化遗产的古籍文献,如何才能永久保存并传播?

古籍数字化:给予古籍“网络生命”

由于撰写论文需要,小王近日在南京图书馆的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中很快搜寻到了关于高邮的历史资料,《乾隆高邮州志》卷一记载“旧城,宋开宝四年知军事高凝祐始筑”。而在该数据库中,海量的古籍全本以图片形式对全网读者开放浏览。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活化利用的基础。

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南京图书馆副馆长陈立介绍,江苏省现有古籍450万册(含民国线装书),其中江苏公共图书馆占有360万册,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藏量中占13%。

近年来,江苏各地图书馆不断丰厚古籍数据库家底。其中在陈立调研的省内34家古籍收藏单位中,有29家已经开展古籍数字化建设,共对约2.4万部13万册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例如南京图书馆“清人文集数据库”“馆藏旧方志数据库”、苏州图书馆“古籍数据库”、无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数据库”、徐州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民国文献数据库”等。在高校图书馆,一些特色古籍数据库也在逐渐完善,南京大学建有“南雍撷珍——南京大学古籍与特藏文献发布平台”,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有“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全文数据库”等。

影印古籍,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而大型古籍影印丛书若无子目检索,其使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南京图书馆正在建设的“历史文献影印本子目检索”,是全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印本子目检索平台,依托南图历史文献影印本馆藏,为大型历史文献影印丛书编制子目,其著录方式一依古籍、民国图书著录规则,完整体现影印本价值。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智慧图书馆古籍数字化项目建设,完成好江苏省50万叶古籍数字化加工任务,制订全省古籍数字化建设标准。同时,建设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以多种合作共享形式实行全省古籍数字资源的征集与建设。”陈立说。

丰富古籍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古籍

在河海大学图书馆馆长冯建刚看来,古籍文献更多的是“用”,“懂用为大”,文物、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能使古籍文献更广泛地为大众服务。

点开“张謇主题文物史料知识图谱”,从1895年到1922年间张謇实业救国的点滴经历都清晰呈现出来。想要知道张謇与张之洞的关系?通过查阅人物关联图谱,可以看到,张謇在筹建大生纱厂的过程中,张之洞为他提供了部分机器设备。原来,“张謇主题文物史料知识图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张謇相关的文物史料进行整合梳理,提取相关实体数据50809条,关系数据42838条,形成八大主题知识图谱,为公众带来丰富直观的学习体验。

新技术正在唤醒更多“沉睡的古籍”,让其焕发出新活力。南通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毅介绍,采用三维虚拟漫游技术建设张謇虚拟博物馆,利用VR、AR等技术实现城市记忆文化遗产场景和实物的数字化重现,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触等感觉,让读者进行沉浸式场景感受。

馆藏中医古籍和文史古籍共40337册,其中中医药线装古籍品种约占全国现存中医古籍品种的40%,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可谓是一座中医药古籍的宝库。如何让这些古籍的知识被更多人看到?

古籍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被阅读”方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负责人高雨介绍,古籍特藏中心通过各类拓展活动活化中医药古籍。据悉,图书馆即将举办“《本草纲目》里的香草世界”特色文化体验系列活动,活动以《本草纲目》的香草文化为视角,通过藏书展和景泰蓝非遗技艺体验,活化中医药古籍,弘扬中医药文化。

将古籍资源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扬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逾10万册,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馆馆长侯三军介绍,古籍特藏部作为档案保护专业学生实习基地,至今共指导800余名学生实习,传授文献修复理论,示范修复流程,培养修复技能。为拓展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古籍,扬州大学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传承体验,通过“典籍里的节庆文化”等各类活动,挖掘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古籍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任重而道远

古代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芃说,小到每时每刻使用的词汇,大到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都离不开古代经典,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汉字文化圈,更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古代经典进行现代性转化,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看来,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利用存世古籍的重要手段,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不断发展的AI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利用中来,极大地推动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效率,丰富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识典古籍”是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研发的古籍数字化阅读平台,平台涵盖了390部经典古籍,主要来自《四部丛刊》,共计3000多万字,实现了借助现代技术对中国经典古籍的数字化呈现。目前,平台已上线390部经典古籍,共计3000多万字,向公众免费开放。未来三年,“识典古籍”将陆续完成一万种古籍的智能化整理工作。

“数字化不是古籍工作的最终目的。”陈立认为,古籍数字化和修复、缩微一样,是古籍保护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呈现出来的成果,可为阅览服务、活化利用、深度挖掘等提供资源基础。邵波认为,图书馆等存藏机构可以基于空间计算算法以及AI识别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超视觉体验服务,融合3D地图及VR、AR服务,链接用户、空间与数据,打造可听可视可感的数字阅读环境,助力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程晓琳 图源受访者

0 阅读:0

凌青开心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