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于淑珍:被丈夫成就事业,晚年住养老院,她不愿靠子女养活

思萌娱 2025-01-06 13:22:26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养老院房间里略显斑驳的墙面上。88岁的于淑珍坐在窗边,手里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她和丈夫紧紧依偎,笑容灿烂得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的歌坛明星,如今选择在这样宁静的角落度过晚年?

于淑珍的人生,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她的童年,浸泡在苦涩的回忆里。1936年,她出生在河北东光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捉襟见肘。八岁那年,母亲的离世更是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为她找了个继母。好在继母心地善良,待她视如己出,这才让她感受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新中国成立后,于淑珍一家迁往天津。因为家境贫寒,她只上了一年学便辍学打工,在天津仲达化学仪器厂当学徒。尽管生活艰辛,但她心中始终燃烧着对音乐的热爱。唱歌,成了她灰暗生活中唯一的光亮。在工厂里,她积极参加业余歌唱团,用歌声慰藉自己和工友们疲惫的心灵。谁也没想到,这个爱唱歌的女孩,命运的齿轮即将转动。

1955年,天津市举办职工文艺汇演。于淑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比赛,一首《美丽的姑娘》竟然一举夺魁。这次获奖为她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天津歌剧院的领导慧眼识珠,发现了这匹千里马,将她招入麾下。那一年,她19岁,从一个普通的工厂女孩,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专业的歌唱演员。

初入歌剧院,于淑珍既兴奋又忐忑。她深知自己与科班出身的演员差距很大,便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技巧。她从合唱队员做起,一步步成为领唱,最终成为独唱演员。她的歌声清澈明亮,饱含真挚的情感,很快便在天津歌坛崭露头角。

在追逐音乐梦想的路上,她也邂逅了爱情。闫先生,同样是一位歌唱演员,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于淑珍坦诚地告诉男友自己家境贫寒,没想到男友非但没有介意,反而更加欣赏她的真诚和责任感。两人情投意合,很快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闫先生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舞台梦想,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他包揽了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让于淑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事业中。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于淑珍的歌唱事业如虎添翼。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学习各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歌唱家。

于淑珍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一首首经典歌曲,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她的歌声,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传递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曾深情地说:“是丈夫成就了我的事业。” 这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84年,于淑珍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唱出了新时代人们的心声,让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此后,她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之一。然而,成名后的于淑珍并没有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她说:“我从不刻意追求什么,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和丈夫一起住进养老院。这个决定遭到了子女的强烈反对。在传统观念里,父母年迈应该由子女照顾,送去养老院似乎是不孝之举。但于淑珍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希望在还能自理的时候,选择一种更独立、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养老院里,于淑珍和丈夫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学习书法、绘画,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她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不要被多余的东西束缚住了快乐。”  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乐趣。

然而,平静的生活还是被打破了。2020年,于淑珍的丈夫因病离世。  这对携手走过大半生的夫妻,最终还是迎来了永别。丈夫的离世让于淑珍悲痛欲绝,子女们也更加担心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执意要接她回家居住。但于淑珍拒绝了,她觉得养老院的生活更适合自己,也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

“财富都是多余的,它们并不属于我!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不要被多余的东西束缚住了快乐!” 于淑珍的这句话,是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她一生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只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歌唱事业。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从艺。”  这是她的人生信条。

如今,88岁的于淑珍依旧在养老院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她活得清醒而自由,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晚年的幸福。她的故事,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许,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物质和名利,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于淑珍用她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年纪,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尊严。  她就像一株傲然挺立的梅花,在冬日的寒风中,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0 阅读:10

思萌娱

简介:思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