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近百年,国内蒙古族怎么看待蒙古国,是亲戚还是外国人?

月浩叙事 2024-09-30 15:40:39

说到蒙古,最先映入脑海的是辽阔的草原,俊美的马匹,成群的牛羊还有爽朗热情的蒙古人民。

如果只说“蒙古”二字,或许有很多人都不会联想到北方的邻居“蒙古国”。

事实上,蒙古国与内蒙古是完全不同的地理与政治概念,虽然“比邻而居”,血缘关系密切,但国内蒙古族与蒙古国关系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等多个方面的分歧。

在历史上,他们曾是密不可分的同一个民族,但在现代,作为两个国家的公民,二者相隔甚远。

又在年代的变迁中,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形成意识差异。

由于两地交流受限,人和人之间了解不足,相互之间也形成各种各样的看法,既有观念亲缘上的认同,也有国家间的刻板印象和文化碰撞。

一、历史文化

从清王朝开始,蒙古逐渐分化出内蒙古与外蒙古的分别,其中外蒙古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两部分,包括喀尔喀四部。

1911年辛亥革命后,内政混乱,又有各帝国主义虎视眈眈,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无力维持国内统一。

俄帝国主义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宣布支持外蒙古独立成蒙古国,清王朝虽有不满但也无法改变事实,扭转局势。

最终,外蒙古历经十三载,于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独立。

到了1946年,国内两党关系恶化,又一次陷入混乱的国内环境,在这样的局势下,由蒋介石带领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原本完整的蒙古高原彻底分裂。

新中方与蒙古国联系加深,尽管过程曲折困难,但两国还是在1949年,新中方正式成立后建立外交关系,开始两国交往的新篇章。

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方,在外交上也做出改变,中方与蒙古国的往来更加友好,两国相互合作,签署一系列条约与声明,协同发展,但过去的历史文化无法磨灭,内外蒙古仍然有深厚的联系。

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内蒙古与蒙古国有相似的信仰,几乎全民都崇拜北方萨满教或者藏传佛教,二者讲究敬畏天地山川,感谢自然的馈赠。

两国都有有独特的习俗,例如举办聚会,一起唱歌跳舞,比赛骑射记忆或者进行朝圣活动,为全世界的幸福安宁祈祷。

还都使用藏族语言文字,穿藏服,保持游牧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些相同之处让两国虽然相隔,但仍然能毫无障碍的交流,长久的分离也没有磨灭历史文化赋予的亲厚感。

两国人们反而更加渴望交流,亲友间保持着一直以来的联系,在重要时期互送问候。

在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两国联系加深,走动更多,很多人都有到对方国家经商游玩的经历,内蒙古与蒙古国之间关系友好,都为彼此的热情与亲情所感动。

二、意识隔阂

在蒙古国独立历程中,中国内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政治变革最终影响到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发展,两地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熏陶,逐渐产生分歧。

内蒙古欢迎社会主义与中原文化的到来,在意识形态上接受并坚持党的领导。

近些年,教育与医疗都普及大众,畜牧与旅游业都蒸蒸日上,许多地方都向现代生活靠拢,人们有稳定的住所与生产资料。

在中方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内蒙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升高,坚持游牧生活习惯的地区正在逐渐减少。

外蒙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与教育业亟待解决,很多时候还是游牧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家庭共同劳作,依赖自然的自由生活。

不稳定的生活与起色不佳的经济让蒙古国与内蒙古的关系渐渐背离,文化发展上的差异更让两国人们有了隔阂。

内蒙古在接受儒学与科学思想的同时也响应号召,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校园里,内蒙古开设课程,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化,在互联网上,也宣传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拥抱新生活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民族魅力。

而蒙古国在独立后,受北方影响更深,先后接受沙俄与苏联的文化,在语言文字与意识形态上,都向北方靠拢。

近年来,与其他国家也联系颇多,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生新看法,最终在思想上,与内蒙古产生分歧。

三、身份认同

国内交通发展迅速,各地联系紧密,来往便利,内蒙古年轻人都往南方务工、学习,有所成就后又返回家乡,助力脱贫建设,政府也很重视内蒙古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有帮扶。

义务教育也在几年内,尽力普及每一个适龄儿童,现在的内蒙古几乎完全汉化,与全国各个民族相处融洽。

也很正视自己的历史,在新中建立后,内蒙古人们都认同自己的身份。

蒙古国则在文化冲击中摇摆不定,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豪与省份认同的他们,独特的文化与风俗都渐渐磨灭。

在西方宣传下,蒙古国对自己与中国的历史产生某些偏见与误解,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主动与中国文化切割。

尽管两国政府努力维持友好关系,在前几年的新冠疫情中也互帮互助,但失去了前几代人的亲缘联系,两国还是有所隔阂。

由于历史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蒙古国对属于中国的内蒙古有所戒备,这样的戒备来自于对自身独立性的渴望,对于外来者的防御,也是国家与国家间必然存在的距离。

内蒙古对蒙古国也有同样的距离,对于蒙古来说,内蒙古年轻一代也只将他们视为普通外国人,保持着正常的热情与友善,并不跨越礼貌的边界。

四、经济政治上的碰撞

作为地理上的邻国,中国与蒙古国少不了合作与冲突,中国与蒙古国虽然在政治上有过摩擦,产生了些许嫌隙。

但在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大背景下,双方关系得到修复,在其后各方面联系也逐渐深入。

在矿产资源上,蒙古国内拥有丰富的金属与非金属资源,清洁能源也很有发展前景,但蒙古国内受限于技术和经济,没有开发能力。

内蒙古与蒙古国交通便利,可以提供稳定的经济与国内先进技术,共同开发。

对于开发时所需的基础性建设,例如道路,桥梁,厂房等条件,素有“基建狂魔”称号的中方也可以援助修建。

蒙古国在合作中引进先进技术,创造就业岗位,中方则获取发展所需的各资源,相互利好。

中方企业在能源开发过程中也可以对蒙古国的产业进行投资合作,或建立分厂,合理使用当地资源与人力,帮助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建设。

经济合作必然带来商品交换,中方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蒙古则有良好的农牧条件,盛产农业产品,恰好经济互补。

中方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如火如荼,能很好地帮助蒙古国销售产品到各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国民收入,反之亦然。

也可以在内蒙古与蒙古国边境建立更多贸易口岸,在促进商品直接交换,降低贸易成本的同时也加深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与双方共同努力下,在文化上的交流也必定有所发展。

中方与蒙古国内蒙古依靠地理优势,各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或依托相似的风俗习惯举办跨过文化活动,又或者共同开发旅游业,一同欣赏别样的风景,感受他国的文化氛围,都有可能实现。

总而言之,中方与蒙古国在各方面、各领域合作上的潜力巨大,双方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地理优势、文化特点和经济长处,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并且通过建设经济、资源互补、产业协作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相信在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国会有更多的交流往来,促成良好的国际与民间关系。

结语

两国关系是诸多因素作用后的复杂结果,国内蒙古族对蒙古国的看法也相当复杂多元,既有基于共同历史和文化的亲切,也有因国家身份、生活方式和国际关系而产生的疏离隔阂。

这种矛盾的看法正是过往历史与当代现实生活共同作用后的结果。

目前,两国加深理解,推动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加强民间交流,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友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彼此的关系。

相信两国都能从合作共赢中各取所需,共同前进,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长久的交流中,两国间的距离也能逐渐拉进,总有一天,内蒙古与蒙古国都能将对方视为风月同天的朋友与拥有深厚血缘关系的“亲戚”。

0 阅读:207
评论列表

月浩叙事

简介:社会不只是现实,还有搞笑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