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迎来新突破!专家给出建议,能缩小城乡差距吗?

趣闻观察者 2025-03-31 17:05:45

退休老人们的好消息来了!随着亚洲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养老金体系改革迎来关键转折。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周小川、郭树清、郑秉文等权威专家齐聚,共议养老金改革的“最优解”。这场关乎每个人养老钱的讨论,不仅聚焦制度升级,更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从优化三大支柱结构到缩小城乡养老差距,从税优政策调整到激发个人积极性,改革思路逐渐清晰。

亚洲老龄化:一场“快进”的挑战

联合国数据显示,亚洲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仅用21年,比日本的25年、美国的72年更快。截至2023年,亚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2%,日本更飙升至29%。人口结构剧变下,养老金体系压力陡增:日本因资金池萎缩和低投资回报陷入可持续性危机,中国虽通过延迟退休等改革将养老金收不抵支时间从2028年推迟到2036年,但参保职工与退休人数比例持续下降,到2060年压力将达峰值。

专家指出,现收现付制已难以为继。郑秉文比喻:“人口红利期现收现付像蓄水池,年轻人缴费养老人;老龄化加深后,必须转向预筹式资产型制度,用‘钱生钱’抵消缴费人口减少。”这一转变意味着养老金要从“负债型”转向“资产型”,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获取长期收益。

改革核心:五支柱协同发力

我国养老金体系正从“三支柱”向“五支柱”扩展:

1. 基本养老保险仍是基石,但替代率可能从50%降至30%-40%,需通过长期储备提升支付能力;

2. 企业/职业年金规模超5.7万亿,但覆盖面过窄;

3.个人养老金开户多但实缴少,月缴存仅240元;

4. 医养结合拟纳入第四支柱;

5. 家庭财富作为第五支柱补充。

郭树清特别强调缩小城乡差距的紧迫性:2024年居民养老金月均240元,仅为职工养老金的1/14。他建议未来5-6年逐步追平城镇职工底线水平,让5亿多农民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举措:二三支柱“破壁”联动

为激活第二、三支柱,专家提出突破性方案:

税优额度打通:企业若未建年金,可将单位5%、个人4%的税优额度转入职工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企业省事、职工受益”的双赢;

“简易版”企业年金:建立非强制性的联合加入机制,允许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向个人养老金开放,降低参与门槛;

收益提升计划:借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6%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探索由其发行个人养老金产品,用高收益吸引更多参与者。

郑秉文坦言,改革需打破20年来的思维定式:“企业年金安全性高但灵活性不足,与个人养老金联动既要防风险,也要给企业‘试错空间’。”

深层挑战:个人、企业与制度的平衡

改革绝非简单的“资金填补”。周小川指出三大外围因素:

1. 企业负担:2019年企业缴费率从20%降至16%,缓解了国际竞争压力,但老龄化加剧可能倒逼费率调整;

2. 个人积极性:年轻人到手工资因高缴费缩水,灵活就业者参保意愿更低,需通过第三支柱明晰养老预期;

3. 央地财政博弈:全国统筹虽缓解了省份间“旱涝不均”,但人口流出省份的收支缺口仍威胁财政纪律,需与地方债务、房地产转型等统筹解决。

结语:系统性工程需全民参与

养老金改革如同“为飞行中的飞机更换引擎”,既要保持运转,又要实现升级。从日本的护理机器人到中国的税优创新,亚洲各国正探索多元化路径。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尽早规划个人养老、合理配置家庭资产,将成为应对变局的关键。正如专家所言:“现在存下的每一分钱,都在为未来的夕阳红添彩。”

(本文综合自央广网、第一财经、博鳌亚洲论坛官方发布内容)

2 阅读: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