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皇帝庙号太祖太宗高祖高宗原来有这么多门道

静听花语悟禅心 2024-12-18 11:08:12

祖宗

《礼记·祭法》:“祖契而宗汤,祖文王而宗武王。”

祖宗一词出自《礼记·祭法》意思是对祖先的尊称,后主要显用于皇帝庙号。

庙号

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用于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最初只有“高、太、世、中”四种庙号

商朝时候确实有太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等。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有谥号比如周文王、周武王,而无庙号,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秦之前只有王称,秦始皇开始有了皇帝一说,并历朝历代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秦时期称号延续就是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所以严重怀疑欧洲君主如查理十三世的延续称号,来自秦朝。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孔子家语·庙制》记载,“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因此一般而言有开创之功的开国君主称“祖”,后世守成的君主称“宗”。

太祖

开国皇帝称“太祖”的有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共同特点,出身不高、白手起家、独立自主,打出一片天下

汉太祖刘邦,出身农家、泗水亭长,斩蛇起义,废秦朝苛法,立约法三章,闯过鸿门宴,赢得楚汉之争,最终统一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虽祖上有些小官,但五代时期已经家道中落,普通军人家庭。致身行伍,战功卓著,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从名字看都能看出家庭出身。当过乞丐,做过和尚,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这里有人疑问了,袁阔成老师《三国演义》开篇就讲“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不一直是叫顺口的“汉高祖刘邦”吗?怎么成了汉太祖,因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高祖”其实是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庙号谥号两个融合的简化称呼,后世以讹传讹就延续成了“汉高祖刘邦”。但刘邦名副其实庙号“汉太祖”

以上几位开国皇帝没有靠祖上,一己之力开创新王朝,庙号“太祖”名副其实。

当然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追尊祖上,庙号也均称“祖”。看看朱元璋追尊的的几个你就知道为啥他是“太祖”了,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不得不说,中华数字也能这么博大精深

高祖

开国皇帝称“高祖”的有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共同特点,祖荫深厚,顺势而为,虽有开国之功,难称创世之主。

魏高祖曹丕,只怪你的老子是曹操啊,魏国是曹操打下的天下,只是自己没有称帝,曹丕纯捡了个现成的,所以魏高祖曹丕赶紧追尊父亲曹操“魏太祖”

隋高祖杨坚,其父杨忠,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册封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为隋国公,一副好牌在手,北周静帝禅让,登基即位,建立隋朝。因此隋高祖杨坚追尊父亲杨忠“隋太祖”

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陇西郡公,中国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唐王朝的基业是李虎打下的。父亲李昞,袭封陇西郡公,发扬光大册封唐国公。李渊开局就袭封唐国公,后封唐王。俩王四个二的王炸,建立大唐。唐高祖李渊追尊祖父李虎“唐太祖”,父亲李昞“唐世祖”

世祖

开国皇帝称“世祖”的有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这几个连高祖都不敢称,共同特点,祖上已是“君主”,纯捡现成的,只是确立了朝代或者国号更替

晋世祖司马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的老子司马昭,其实早已窃国但不称帝,独揽国政。而这些都是效仿曹操的司马懿打下的天下。要说名气功绩,司马炎不仅比不过司马昭,更是差司马懿甚远。所以晋世祖司马炎追尊爷爷司马懿“晋高祖”,父亲司马昭“晋太祖”。自己只能做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这个更不必说了,爷爷铁木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国的建立者,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五位大汗,大一统后改宋为元,所以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元太祖”

清世祖顺治,清和元一样都属于异族入侵,本已外域建国,清之前为“金”,相对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天下都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下的,他甚至不如叔叔多尔衮有威望,但他是入关建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勉强庙号“世祖”。所以追尊爷爷努尔哈赤“清太祖”,父亲皇太极“清太宗”,

还有一个重要的“世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经历王莽篡位之后,位面之子刘秀建立东汉,仍承汉统。承前启后,中兴之主,因有“汉太祖”刘邦在前,庙号“世祖”名正言顺

其他祖

一般情况只有开国之主称“祖”(除了追尊的先祖),之后守成的君主只能称“宗”。但是往往就有不一般,就有那么两个不是开国皇帝但庙号称“祖”

“明成祖”朱棣,朱棣的庙号最初其实为“明太宗”,一百年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被改为“明成祖”。

与当时明朝著名“大礼议”事件有关,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追尊自己父亲朱祐杬为明睿宗,不仅如此,还想将父亲牌位放进太庙供奉。

在大臣们看来,一个对于朝廷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人,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后来当上了皇帝,就被追封为睿宗,而且还请进太庙之中进行供奉,这是他们很难接受的,所以,大臣们坚决反对此事。

而且,按照当时的礼制,太庙正殿当中,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如果朱厚熜强行将自己的父亲搬进太庙,就需要把这九个牌位当中,除太祖之外和自己关系最远的一个老祖宗搬出太庙正殿,请到偏殿去。

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亲手打下了江山,自然是不能动的,而且要放在正中间祭拜。再往下,就是朱棣。也就是说,如果朱厚熜想要将自己老爹摆进去的话,就得把朱棣给请到偏殿。

这就更不行了啊,要知道,如果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们这一支朱家人,根本就当不了皇帝,朱棣才是他们正根的祖宗。

所以,朱厚熜就只能耍一个小花招,将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被称之为祖的皇帝,是不用搬出去的。这下朱棣成了“明成祖”

“清圣祖”玄烨(康熙),按雍正说的,康熙帝玄烨在位61年,削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平噶尔丹等,文治武功显著,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所以被尊为 “圣祖”。

但这完全不合礼制,“祖”通常指那些有开创之功的皇帝,“明成祖”朱棣虽也不合常例,但朱棣毕竟是靖难之役夺得位,不是继承的,好来在朱棣这一支,称得上开国始祖。但康熙完全是正统继承之君,完全不能称“祖”

不仅如此,还用了“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大小小的皇帝有1000多个,在庙号中敢用“圣”字的只有区区两人,分别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这也和清著名的“八子夺嫡”事件有关,在此不多赘述,雍正取得皇位,不管正史野史,都有不是正统的猜疑。为了稳固自己地位,拿出“纯孝”人设,直接给康熙庙号定为“圣祖”。雍正更是刺破中指,以血圈“圣祖”二字

显得更心虚了

太宗

太宗?:太宗通常是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尤其是在王朝建立过程中有显著贡献的皇帝。历史上有名的太宗

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朝第二位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大唐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坐上皇帝位,千古一帝,在位期间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

宋太宗赵匡义(赵光义/赵炅),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政绩一般,军事一般。最著名的是“烛影斧声”,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夜,太祖驾崩,光义继位

明太宗朱棣(明成祖),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四子,册封燕王,就藩北平,招降北元,声望日隆,靖难之役,夺得帝位,迁都北京,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雄才大略,奋发作为,国力强盛,堪与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开元盛世相媲美

清太宗皇太极,后金第二位大汗,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史称皇太极新政),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重用汉将,志在入关,满汉一体,保护汉人,改国号“大清”,死于清兵入关之前。

高宗

高宗?:谥法曰“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意味着该帝王在统治期间有显著的功绩和较高的道德水准,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有名的高宗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武则天的老公,他继承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基业,勤于朝政,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还完成了《唐律疏议》等重要法典的编纂,后期身体欠佳,政权逐渐落入武则天手中

宋高宗赵构,南宋的开国皇帝,靖康之耻,瘦金体宋徽宗赵构,宋钦宗赵恒都被金国掳走。南下应天府建立南宋。虽庙号“高宗”,无非南宋的始皇帝,并对不起这个庙号,史上恶评诸多,最著名的是他杀了岳飞。“高宗之不明,殆视蜀后主为更下乎?”还不如刘禅

清高宗弘历(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也是最被津津乐道的清朝皇帝。乾隆在位60年,因不想超过康熙在位年限而禅位给嘉庆,训政三年,实际掌权63年,享年89岁。疆域最广,掌权最长,寿命最长。乾隆可能是吃掉了大清所有运数,之后大清由盛转衰。

最初,庙号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那些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才能享有庙号,如西汉时期,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像曾被授汉高宗刘奭、汉统宗刘骜、汉元宗刘衎因为政绩不够,直接被刘秀除去了庙号。东汉更是被废了4个只留了三个。

但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逐渐泛滥,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一些昏聩无能,甚至亡国之君都有庙号,比如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是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到了明清,甚至出现了两祖三祖这种不合礼制的情况

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庙号这一在封建时期用于帝王祭祀和称呼的特定制度不再沿用。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