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从大电池包出现的那一刻起,汽车就成了快消品

少数派报告Report 2025-04-09 10:16:04

有人问,从什么时候开始汽车开始有了“快销品”的影子。

我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每一次改款,老款车型就成为了“落后”的产品,这种特性在汽车上越来越明显,但事实上,作为典型的大件商品,全世界的汽车都是家庭“重资产”的集中地。

国内市场同样不例外,截止到现在依然有大量的家庭买不起一台10万以上的汽车。

“快销品”不是一个好的定义,从来也都不是,如果放在家电领域中,“快销品”有点“黑家电”的意思。

什么叫黑家电?

用来消遣、娱乐的家电,比如说VCD、电视机等等,黑家电不具备工具属性,更多用于娱乐,对应的白家电是洗衣机、冰箱等,工具属性明显的家电。

汽车本质上来说就是“白家电”,它被设计出来的根本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基本出行需求。“白家电”变成了“黑家电”,国内市场还是蛮可笑的。

在新能源路线之前,汽车的工具属性非常明显,所有的企业都只有一个任务,保证一台车极致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即便是10年以后,可靠性也不会有太大的衰减,即便出现损坏,也有修复的空间,而且难度不是特别大。

但新能源路线之后,汽车变成了明显的“黑家电”,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吧。

一、新能源路线解封了设计难度,所有企业都能出来造车,短期内的参与者增多,必然会激发不良竞争现象。

比如说创维这种从来都没有造车底蕴的企业,也能造出一两台车,足以看出目前的造车门槛,已经进入到了“有钱就行”的地步。

二、电池包的出现,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带来了必要的电力。

这意味着汽车的发展路线,也一定会进入到拼“黑家电”的实力上,比如说屏幕大不大,有多大,音响震不震,放的歌好不好听等等。

将典型的娱乐属性,投射在一台车上,必然会催化一台车变成快消品的速度。

其实目前很多车型的迭代,已经出现了“卷不懂”、“卷不动”的新格局,不少企业都在加大电池包容量,想要告诉消费者续航更长,也在卷激光雷达数量,告诉消费者自己的智能驾驶体验更好。

但这种思维属于简单粗暴的外行思维,一个是用户到底需不需要,比如说给混动车型配上一块容量40kWh的电池包,续航严重冗余,国内消费者的日均出行40km都不到。

另一个是体验感到底如何,我真的见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连最基本的车道保持都做得不是特别好,HUD夜间极其刺眼,配置是有,但体验感是不是真的很好?

快消品的最大属性,就是残值崩的非常快,具备非常不稳定的特性。

所以,目前没人敢说自己的保值率好,就是因为整个汽车行业已经在逐渐向快消品行业发展,没啥保值属性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一直在说,如果你需要的是工具,就老老实实买油车,买油车就像你买锅铲一样,第一诉求是耐用、便宜、省心。

如果你想买的是手机,就去买新能源车,新能源车的娱乐属性更强,它的第一属性是玩具、好玩、新颖。

千万不要拿着去买锄头的需求,被人忽悠瘸了买台新能源车回家。

0 阅读:86

少数派报告Report

简介:懂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