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161年秋,采石江畔风急浪高,金军十万大军压境。宋军三千人守着最后一道防线,营地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这时,一个身穿文官服的中年男子缓缓走到阵前。
他环视众人,语气铿锵:“长江为天险,今日只许死战,不许退后!随我拼!”
此人是虞允文,一个从未带过兵的文臣,却在最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数日后,这场看似必败的战役,让金军全线崩溃。
书生意气,初入仕途
虞允文,字彬父,1110年出生于四川仁寿。他的家族是唐朝名臣虞世南的后裔,尽管家道中落,仍有着深厚的书香底蕴。少年虞允文聪慧过人,尤其擅长文章,被乡里人称作“神童”。
从小,虞允文就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胸怀。他常听乡间老人讲唐宋两朝的兴衰故事。一次,有人问他:“你为官之后,想求什么?”
虞允文回答:“求为天下除患。”这句话透着一种少年人的豪情,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25岁那年,他远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中进士。从此,虞允文踏上仕途。他的仕途起点并不高,最初只担任一些文书类的职位。
但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升任中书舍人。这个职位,虽然不涉及军事,但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朝廷工作期间,虞允文展现了过人的分析能力。他不仅能迅速处理繁琐政务,还能从复杂的信息中看出关键问题。
有一次,他整理一份边境防务的奏折,发现其中提到的兵力分布存在漏洞,立刻上奏提醒:“边防空虚,恐敌军趁虚而入。”
这份奏折引起朝廷重视,避免了一次可能的边境危机。从此,虞允文被视为“能文能谋”的得力官员。
未雨绸缪,洞察金军南侵
1160年,金国新皇帝完颜亮即位。这位年轻皇帝心高气傲,渴望通过征服南宋来奠定自己的威望。
他下令全国征兵百万,开始大量制造战船,同时命人修筑粮仓,储备战备物资。一时间,金国国内战云密布。
这一年,虞允文以使节身份前往金国谈判。他表面上是为边境事务交涉,实际上是肩负刺探情报的任务。
在金国期间,虞允文目睹了战船制造场的繁忙场景,听说了军队集结和粮草运输的消息。他心中警铃大作,暗自记下所有细节。
回朝后,他立刻将所见所闻上奏朝廷。他在奏折中直言:“金国大有南侵之意,非寻常试探。臣请加强长江防线,严备不测。”
宋高宗接到奏折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朝廷内部却意见分歧。有人认为金军只是虚张声势,不会真的南下;也有人建议以求和为主,避免战争。
虞允文见状,私下联络地方军队,加强沿江防务。他还暗中筹备粮草,派人勘察地形,为可能的战斗做好准备。
这段时间,虞允文日夜思考南北局势的变化。他在家中书房写下多封建议,劝诫朝廷“早布防,勿贻误”。
有人嘲讽他:“你是文臣,何必操心这些?”虞允文则回答:“国家安危,人人有责,岂能因分内分外而置之不理?”
采石江畔,文官临危受命
1161年秋,完颜亮正式发动南侵。他亲率十万大军,沿淮河南下,声称“三个月内必灭宋”。
金军气势如虹,宋军节节败退,江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不久,金军抵达长江边的采石江畔。
采石江矶是长江中段的重要屏障,地势险要。如果采石被攻破,金军就能长驱直入江南,而宋军三千士兵守卫采石,兵力严重不足,士气低迷。
朝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指挥官,几名将领接到命令后纷纷推辞。
危急关头,虞允文主动请缨。他对宋高宗说:“虽从未领兵,但臣愿为国家一战。”
宋高宗无奈之下,只能答应,让他以参谋军事的身份前往采石犒师,但实际上将指挥权交给了虞允文。
虞允文到达采石江时,目睹了士兵们的低迷状态。他没有立刻发怒,而是召集将领商议。
他对士兵们说:“长江是我们的屏障,只要我们守住这里,金军便无法渡江。若有人敢退,军法伺候!”
随后,他重新整顿防线,将三千士兵分为数队,分别负责江边、船只和营地。
此外,虞允文下令封锁江面渡口,并设置火船。他亲自巡查防务,督促士兵修筑战壕。
他还派人向附近的宋军请求支援,同时组织渔民协助运送粮草。整个采石的防线,在他的调度下开始变得井井有条。
金军渡江在即,虞允文彻夜未眠。他在江边高处布置指挥台,密切观察金军动向。一位将领问他:“以少敌多,如何取胜?”虞允文回答:“今日之战,胜不在多,而在谋。”
火船破敌,力挽狂澜
虞允文站在江边的指挥台上,目光如炬。他下令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船:“放火船,直冲敌阵!”
江面顿时火光冲天,十余艘火船顺流而下,撞向金军的战船。
这些火船上装满了干草和火油,火势迅速蔓延,金军的战船相继起火,船上的士兵四处逃窜,场面混乱不堪。
金军原本气势如虹,却被这突如其来的火海打乱了阵脚。宋军的弓箭手趁机连射火箭,敌军在江面上死伤无数。
完颜亮的指挥官急忙下令后退,但江中火势凶猛,撤退的船只仍然难以摆脱火焰的包围。
虞允文见金军阵型混乱,当即下令宋军水师冲锋。他带头登上一艘小船,直冲江心,为士兵鼓劲。
他一手持剑,一手高声呼喊:“击溃敌军,保我江南!”宋军士气大振,划着小船冲入金军队列,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金军不仅未能渡江,反而被烧毁了数百艘战船。
夜晚,江面火光未退,浓烟弥漫,江水中漂满了金军的尸体和残破的战船。完颜亮眼见渡江无望,含怒下令全军撤退。
战后荣耀,名震天下
采石之战结束后,南宋的朝野上下欢声雷动。这场原本被认为毫无胜算的战役,不仅守住了江南防线,还大大挫败了金军的士气。
宋军将士在战后对虞允文佩服至极,称他为“文武双全的奇才”。
捷报传到临安,宋高宗惊喜交加。他亲自召见虞允文,问:“你未曾带兵,如何能破十万大军?”
虞允文回答:“臣只借天险,用人心。将士有生死之志,敌军再多,也难渡长江。”宋高宗拍案叫绝,称他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千古一人”。
战后,虞允文因战功显赫,被任命为川陕宣谕使,协助名将吴璘,共同对金军展开反击。
他以文臣身份积极参与军务,与吴璘一起收复了陕西的数座州郡,为南宋北部边疆的稳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朝廷中,虞允文凭借采石之战积累的威望,很快被拜为参知政事,成为朝廷重臣。
他在任上不仅继续负责军事调度,还大力推行改革,任用一批忠诚有才的官员,包括胡铨、王十朋等名臣。
采石之战后的几年,虞允文被朝廷多次派往各地主持重要事务。
他在川陕地区不仅巩固了防线,还加强了地方治理,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他常说:“为国守疆土,为民谋太平,乃为官之本。”
乾道五年(1169年),虞允文被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正式成为南宋的宰相。
他力主改革政务,整顿军备,同时推行宽松的税收政策,减轻百姓负担。在他的治理下,南宋的政局一度趋于稳定,民生也有所改善。
虞允文的一生,既有文臣的精明,也有武将的胆识。他的晚年仍然为国家效力,直至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享年65岁。
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肃”,并封为雍国公,百姓尊称他为“虞雍公”。
历史评价虞允文时,称他为“南宋第一人”。他的成就不仅在于采石江畔那场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还在于他作为文官,能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与胆魄挽救了一个时代的命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