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深潜atom第805篇原创作品
2024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价格战不断,行业大佬终于看不下去了。
图源:广汽集团
6月6日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开幕会议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痛批价格战,“企业目的是盈利,为国家做贡献。我们应该有大局格局,长期主义,而不是眼前去‘卷’。没有效益企业不可生存。”
此外,曾庆洪还呼吁,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后,有关部门应考虑“油电同权”,研究支持新能源车、HEV节能车等多能源方式并行发展。
曾庆洪公开痛斥价格战,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广汽集团难以跟上新能源浪潮的深层次焦虑。目前,广汽集团的“两田”品牌节节败退,其中广汽本田已先后实施2次裁员计划,而新能源品牌埃安又难以实现破局接棒“两田”成为新的现金牛。显然,广汽集团不希望行业无休止地“内卷”下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疯狂的价格战,并非简单的非理性“内卷”,而是蕴含着头部车企试图通过低价产品快速抢夺市场,实现规模化的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广汽与其焦虑地怒斥竞争对手,倒不如踏踏实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用销量证明自身的实力。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广汽“两田”压力巨大
尽管广汽集团早已开始发力自主品牌,但时至今日,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依然是集团重要的销量支柱。
财报显示,2021年-2023年,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销量分别为160.8万辆、174.68万辆以及159.05万辆,分别占集团总销量的74.99%、71.77%、63.49%,虽然销量占比逐步下滑,但均超60%。
因技术更加成熟,销量规模更大,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一直是广汽集团的两大重要“利润奶牛”。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走高,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也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产自主新能源品牌逐渐发力,传统燃油车品牌大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2023年,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销量分别同比下滑13.66%和5.47%,销售收入分别同比下滑18.75%和6.52%。
销售收入跌幅高于销量,从侧面说明,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单车平均售价也在同步下滑,利润空间正逐步收窄。
图源:广汽集团2023年财报
这很难不影响广汽集团整体的利润表现。财报显示,2023年,广汽集团营收1287.57亿元,同比增长17.48%;净利润44.29亿元,同比骤降45.08%,出现“增收不增利”问题。
时间来到2024年4月,随着汽车行业价格战逐步加剧,广汽集团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官方资料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累计销量分别同比下滑24.3%和27.26%。
为了吸引消费者,广汽集团也不得不屡屡下调旗下“两田”产品的价格。比如,2024年3月初,广汽本田宣布型格限时降价2.3万元,起售价仅10.69万,还提供最高12期0息金融政策。
图源:广汽集团
无独有偶,4月,广汽丰田旗下威兰达也开启限时优惠,2.0升两驱版的车型直降2万元,售价15.38万元起。
遗憾的是,频频降价不光没能使广汽集团赢得市场,甚至将其推入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泥潭。财报显示,2024年Q1,广汽集团营收213.46亿元,同比下跌19.12%;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跌20.65%。
埃安难以“一柱擎天”
其实广汽集团早已看到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传统燃油车之外,积极布局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
2017年7月,广汽集团成立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赛道。2018年11月,广汽新能源推出埃安品牌。2020年11月,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对外宣布,“广汽埃安”品牌独立运营,定位为高端电动汽车品牌。
为了推动广汽埃安快速成长,广汽集团为其倾注了诸多资源,不光早在2017年就为前者打造了纯电专属平台AEP1.0,更斥资47亿元为其建设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
广汽集团保驾护航的背景下,随着诸多车型陆续落地,广汽埃安逐渐打开了市场。官方资料显示,2019年-2023年,广汽埃安销量分别为4.2万辆、5.95万辆、12.02万辆、27.12万辆、48万辆,增速不俗。
图源:广汽集团 2024 年 5 月份产销快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广汽埃安的成长性已日趋减弱。2023年,广汽埃安销量同比增速为77%,相较上年126%的同比增速,大幅收窄。2024年前五个月,广汽埃安的累计销量更是同比下滑38.71%。
广汽埃安的销量突然触顶,或许是因为其瞄准的网约车市场红利加速消逝所致。与“蔚小理”等品牌瞄准C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同,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之初,广汽埃安主要聚焦以网约车为主的B端市场。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0年,埃安在出租租赁市场的销量为3.6万辆,占总销量的60%左右。
尽管此后,广汽埃安有意俘获C端消费者,但目前B端市场仍是其重要的基本盘。《中国基金报》援引接近埃安的人士消息称,2023年,埃安在B端市场的销量约占整体销量的30%左右。
因打车需求有限,2023年下半年以来,网约车市场红利已消逝殆尽,加速步入“过剩”时代,相关车型的需求也随之收窄,以广汽埃安为首的聚焦网约车赛道的新能源车企销量自然很难高速增长。
图源:广汽集团
为了提高旗下产品的吸引力,近年来广汽埃安也致力于降价。比如,2024年4月,广汽埃安连续多次降价,其中AION V Plus版车型直降1万元,起售价仅14.99万元。
结合经营数据测算,2021年-2023年,广汽埃安单车营收分别为14.37万元、14.27万元以及11.09万元,下跌趋势明显。
财报显示,2023年,广汽集团净利润为44.29亿元,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83.49亿元。由此测算,广汽集团自主品牌大约亏损39.2亿元。
尚未实现规模效应打开利润空间的背景下,广汽埃安频频降价求生,很难不进一步拖累广汽集团的利润。无怪乎曾庆洪公开批评价格战。
洞悉电动化和智能化赛点,但广汽战略失焦
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之所以身陷囹圄,直接诱因当然是因为过分依赖B端市场以及C端转型不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源于集团战略失焦。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两大关键特质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广汽集团确实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上述特质,并进行了相应布局,但均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图源:广汽集团
2020年发力新能源汽车之初,广汽集团成立巨湾技研,专注研发XFC极速充电动力电池。2022年10月,广汽集团又成立因湃电池,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显然,广汽集团希望类似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制造领域实现垂直整合,进而扩大利润空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广汽集团入局动力电池产业之时,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已高度发达,并且近年来锂电池价格持续下跌,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GGII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市企业净利润总额约1060亿元,同比骤降38.9%。考虑到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限,其或许难以推动自家的电池企业实现规模效应。
事实上,由于产业链高度发达,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动驱动、充电等技术已经很难拉开差距,相关企业正逐渐加码智能化。对此,2024年4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新能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图源:广汽集团
早在2020年,广汽集团就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全面深化智能汽车领域合作。2021年7月,广汽集团同意埃安与华为实施AH8车型项目,双方将基于Huawei Inside模式,打造中大型智能纯电SUV,支持L4级智驾,计划2023年底量产,项目总投资近8亿元。
据悉,Huawei Inside模式由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智能汽车,上市车型将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此前长安汽车、北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均采取了这一模式。
Huawei Inside模式的意义在于,在华为的赋能下,传统车企可以立即补足智能化短板,进而和造车新势力展开正面竞争。
不过广汽集团和华为的合作并未持续深入。2022年8月,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对外表示,“华为是一个比较大的供应商,它的产品可能是比较好的,但是价格是不受控制的”。
半年后,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广汽埃安的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供应商身份参与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
这意味着,广汽集团和华为的合作由Huawei Inside模式变为了关联甚少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前者将得不到后者的智能化赋能。考虑到广汽集团的智能化存在不小短板,广汽埃安昊铂AH8上市后,或许很难一炮而红。
与广汽集团吝于与外部企业进行智能化合作形成反差,赛力斯、北汽、奇瑞等车企都意识到了智能化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不足,纷纷以智选模式和华为展开合作。
在这其中,赛力斯已经在华为的深度赋能下,靠问界M7和M9扭亏为盈,并且在资本市场引得追捧,市值已飙升至千亿元。
由此来看,广汽集团在2024年中这个时间点怒斥行业,不光源于其产品影响力以及业绩持续走低的现实,更昭示出其战略失焦后的无所适从。
如果广汽集团想要赢得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船票”,那么其或许不光需要加入价格站,并且还需要转变此前事必躬亲的经营策略,抱着合作和开放的态度,与电池、智能化相关企业展开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