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的中国,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横空出世,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哲学教师胡福明。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全国上下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看到这篇文章,火气不小,说它是“砍旗之作”,觉得这是在动摇党的思想根基。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汪东兴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

那时候,特殊时期刚结束没多久,国家百废待兴。当时的领导层想稳住局面,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一块儿发了个社论,叫《学好文件抓住纲》。
这社论里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咱们都得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咱们都得老老实实照着办。

按这个说法,谁要是想反思过去的事儿,调整点政策,那就成了对毛主席不忠。社会上看着风平浪静,其实底下早就憋着一股气,大家都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得变变。
就在这时候,胡福明站出来了。他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平时研究马克思主义,脑子里装的都是怎么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
他一看“两个凡是”这套说法,觉得不对劲儿。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得跟着实际情况走啊,怎么能啥都照着老框框来呢?他心里琢磨着,得写点东西,把这事儿说清楚。

胡福明不是那种愣头青,想干啥就干啥的人。他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前,心里可是翻江倒海了好一阵子。那年头,公开反对“两个凡是”这种官方调调,风险可不小。
胡福明自己后来回忆过:“想到要拨乱反正,要搞现代化,就觉得得批‘两个凡是’;可一想到这有多危险,就有点不敢下手。反反复复想了一个多月,觉都睡不好,最后咬咬牙,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得写。”
他为啥这么纠结?因为他自己也在特殊时期里吃过苦头,知道政治这东西碰不得有多狠。可也正因为吃过苦,他更清楚,国家要往前走,不能再被老一套绑住手脚。
1977年7月底,他终于下定决心,在妻子住院的几天里,陪着床一口气写下了八千多字的初稿,题目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文章的核心就一句话:真理不是谁说了算,得靠实践来检验。政策也好,理论也好,都得拿实践试试看,行不行才知道。

胡福明写完初稿,没急着到处嚷嚷。他知道这文章敏感,弄不好就是个雷,所以先寄给了《光明日报》理论部的编辑王强华。王强华之前约过他的稿,算是熟人。1977年9月初,文章寄过去了,之后就没了音讯。
直到1978年1月19日,他才收到回信和清样。王强华在信里说:“你想说啥我们明白,这文章肯定要用,但得改改,别让人觉得马列主义过时了。”胡福明琢磨了一下,觉得没啥过时的问题,补充了点内容又寄了回去。
接下来的几个月,文章改了好几轮。他和编辑部靠邮局来回寄稿子,手写修改,寄来寄去,折腾了五六次。那时候没电脑,啥都得靠笔写,效率低得要命,可每改一次,文章都更扎实。
到了1978年4月,事情起了变化。《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看到这稿子,觉得是个大活儿,不能随便发。他把文章从“哲学”专刊撤下来,打算当重头戏推出去。
4月13日,杨西光找来中央党校的孙长江、胡福明,还有编辑马沛文、王强华,开会讨论怎么改。当时中央党校也在弄一篇同题文章,受胡耀邦启发,想用实践检验党史上的路线问题。

杨西光一拍脑袋,决定把两边力量合起来,把这文章打磨得更牛。改稿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杨西光还在标题里加了“唯一”俩字,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俩字一加,意思更硬气,直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
最后,文章在1978年5月10日先由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发了出来,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登了,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新华社当天转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第二天也跟上。这文章一出来,全国炸了锅,讨论的浪潮挡都挡不住。
四、汪东兴跳脚:这是在“砍旗”?文章一发,社会上的反应两极分化。不少知识分子和老百姓觉得这话说到了心坎上,痛快得很,像是一棍子敲醒了教条主义。可也有很多人坐不住了,觉得这是在捅马蜂窝。中央高层里,汪东兴就是带头反对的。
汪东兴当时是政治局委员,管着中央办公厅和警卫工作,是毛泽东的老部下。他一看这文章,火气就上来了,说这是“砍旗之作”,意思是这文章在砍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动党的根。
他在会上公开批评:“这文章是在砍旗,对毛主席不敬!”他这态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觉得这文章太冒险,会把思想搞乱。
华国锋呢,作为中央主席,态度没那么激烈。他在会上说:“理论问题关系党的根基,得慎重。”这话没明着反对,也没支持,透着点骑墙的味道。中央内部这时候其实挺复杂的,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

汪东兴这么一闹,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的人压力山大。
好在胡耀邦站了出来。他当时是中央党校副校长,看文章时就觉得这东西有分量,说:“这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跑不了,争得好,根儿就在‘两个凡是’。”他不光审定了稿子,还定了先在党校内部发,再公开推的策略,稳扎稳打。
文章出来后,胡耀邦没停手,在党校组织讨论会,鼓励大家放开思想,实事求是。这股风吹出去,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就热起来了。胡耀邦这把保护伞,算是给文章保了驾护航。

1978年6月2日,邓公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旗帜鲜明支持文章的观点,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两个凡是’反马克思主义。”
这话一出,汪东兴他们的反对声就弱了下去。邓公还强调,任何理论都得实践检验,这不光是给文章背书,更是给思想解放点了把火,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了路。

邓公一开口,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彻底炸开了。从1978年5月到12月,报纸、杂志、电台全是这话题。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士兵,啥人都有份儿。
到了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会上说,这场讨论“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有深远意义”。这次会把国家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大门就这么开了。

1982年胡福明去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当副部长,后来干过省委常委、党校校长、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2001年退休后,他也没闲着,还在关心国家大事。
2018年,他被评为“改革先锋”,表彰他在真理标准讨论里的功劳。他自己说:“文章的观点不是我发明的,很多哲学老师都明白,我就是在关键时候写了出来,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这话谦虚,但没他那份胆识和眼光,这文章哪能挑起这么大的担子?
汪东兴忠诚于党,忠于毛主席,清正廉洁。
我老乡,和他侄子喝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