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6恐怖的生产数量,终于让美国明白中国的打法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4-09 10:42:46

在2015年9月3日的北京阅兵式上,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缓缓驶过长安街。

那一刻,国际军事观察家们或许只将其视为中国战略打击力量的又一补充。

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导弹以每月超过5枚的生产速度和超过350枚的库存量,彻底改变了中美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平衡。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指出,东风-26的快速部署让五角大楼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军事布局。

东风26:从阅兵亮相到战略王牌

东风-26最早露脸是在2015年9月3日那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热热闹闹地搞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

当东风-26导弹方队开过来的时候,它就装在那个八轴运输起竖发射车上,上面还印着红彤彤的“东风-26”几个大字。

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东风-26可不是只在阅兵场上亮个相就算了的货色。

到了2024年,根据CSIS(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那帮人估算,这款导弹的库存已经蹦到了350枚以上,每个月还能稳稳当当地生产5枚往上走。

能保持这样的生产速度,说明东风-26早就不是摆着好看的“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地变成了中国火箭军手里的硬家伙,从以前那种“象征性威慑”的角色,一步步迈向了“实战化部署”的正轨。

东风-26能有今天这模样,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早在2013年,研发团队就已经在内蒙古的朱日和试验场里忙活开了。

研发团队在那儿搭起了试验架子,一次次地把导弹零件装上去,点火发射,看看飞出去的效果。

他们的目标定得挺高——要让东风-26能在4000公里那么远的距离上打得准,不管是对着固定的大楼还是跑来跑去的移动目标,都得一打一个准。

东风-26立马就成了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里的一张王牌。

A2/AD就是不让对手随便靠近你的地盘,或者让他们进来也得付出血的代价。

东风-26凭着它那远程精准的打击能力,航母也好,军事基地也好,只要在射程里,它都能招呼上。

不过,CSIS报告里说的那些库存350枚、月产5枚的数字,听着挺唬人,但得留个心眼。

中国官方从来没公开过东风-26的具体数据,这350枚和5枚的说法,多半是CSIS那帮人从公开信息和情报里猜出来的,准不准还真不好说。

况且,随着生产线越跑越顺,技术也越来越牛,东风-26的月产能说不定比5枚还高,CSIS的估算可能有点保守了。

技术突破:东风26的“精准利刃”

东风-26能在战略博弈中站稳脚跟,靠的是技术上的硬实力。

2013年冬天,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的工程师们在内蒙古朱日和试验场扎下了根。

那时候气温低到零下20度,风沙漫天,但他们硬是驻扎了整整三个月,忙着解决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容易失稳的难题。

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调整,他们搞出了双锥体弹头设计。

这玩意儿弹头的形状像两个锥体叠在一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让空气顺着外形流过去,稳稳当当地穿过大气层。

最终,这项突破让东风-26在高速飞行中不会歪来扭去,保持住了精准的打击能力。

技术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一个。总设计师张忠阳带着团队又搞出了“星光-惯性复合制导”系统。

这套系统是弹飞到一定高度,发动机停下来之后,就靠星敏感器上场了。

这东西能捕捉天上的星光信号,跟导弹自带的惯性导航数据一比对,算出飞行的偏差,然后实时调整方向。

简单来说,就是让导弹自己知道该往哪儿飞,哪怕目标在4000公里外,也能打得准到厘米级。

比如说,它装上450公斤的常规战斗部,能一发命中机场跑道,把跑道炸得稀巴烂;要是换上热核弹头,直奔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就能给战略目标来个狠的。

这种能打固定点又能追移动目标的本事,让东风-26成了中美博弈里的一把“精准利刃”。

生产奇迹:中国导弹工业的“全要素优势”

到2024年,第300枚东风-26从陕西红岭机械厂下线,速度快得让人瞠目结舌。

比起冷战时期美国“潘兴II”导弹的生产周期,这家伙硬是压缩到了三分之一。

“脉动生产线”技术立了大功。这技术最早是给歼-20战斗机造复合材料部件用的,后来被搬到了导弹生产线上。

整个流程被拆成一块块模块,零件像流水一样从一个工位传到下一个,装配起来又快又稳。

光靠生产线快还不够,中国导弹工业还有个“全要素优势”。从原材料到零件,全都自个儿搞定。

比如包头稀土研究院弄出来的永磁材料,专门给导弹的电机用,性能稳定又耐用;洛阳轴承厂则负责生产耐高温滚珠,让导弹的关键部件在高速飞行中不会卡壳。

整个供应链从头到尾都是自主的,哪怕外面断了供,也不会影响生产。

2022年俄乌冲突的时候,西方对俄罗斯搞精密仪器禁运,俄罗斯手忙脚乱,可中国兵工企业硬是只花了三个月,就把某型巡航导弹的惯导系统换成了国产货。

这份能力直接用在了东风-26上,生产线跑得顺风顺水。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东风导弹的历史。

它不是单单一款导弹,而是一整个大家族,型号多得数不过来,所以大伙儿干脆叫它东风系列导弹。

这个系列的导弹,已经成了中国国防事业里的一张王牌,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大旗。

从最早的东风-1号开始,到如今的东风-26、东风-41,每一款都有自己的故事。

东风系列的诞生跟国家的战略需求分不开。1956年,中央军委开了个会,决定要搞自己的导弹。

那会儿正值冷战,美国在全球到处伸手,霸权主义的影子笼罩着不少地方。

中国一看,这不行,得有自己的硬家伙。于是,国防科委接到指示,要造出“全球到达”的洲际导弹,能把弹头投送到地球另一边,目标直指应对美国的挑衅。

聂荣臻元帅亲自挂帅,带着钱学森等一帮科学家,从图纸画起,一点一点把东风导弹攒了出来。

东风26:让美国坐立不安的“航母杀手”

东风-26一部署,美国在太平洋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帕帕罗上将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拿出一张卫星照片,上面是中国西北某导弹旅的阵地,59辆发射车整整齐齐地摆成蜂窝状。

每一辆车上装着三枚东风-26,加起来就是177枚导弹。这要是齐射出去,西太平洋的关键目标全得挨一遍。

东风-26跟东风-21D搭档,组成了个高低搭配的反介入体系。

东风-26管的是4000公里内的固定目标,比如关岛军事基地,直接一发就能让那儿瘫痪;东风-21D则盯着海上跑来跑去的航母,专干机动目标。

2024年中美联合军演的时候,计算机推演给出了个结果:东风-26集群模拟对关岛来一波饱和攻击,美军的“宙斯盾”系统忙得满头大汗,可拦截成功率只有17%。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霍尔姆斯算了笔账,挺有意思。

他说,中国玩的是“导弹经济学”。造一艘航母得花多少钱?够生产200枚东风-26了。可要干掉一艘航母呢?只要3枚命中就够。

这账一算,美国的优势就有点悬了。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枢纽,可东风-26的射程轻松覆盖那儿。

导弹旅的59辆发射车往阵地上一摆,177枚导弹随时待命,美军不得不想想怎么调整部署。

除了海上那些跑来跑去的舰艇,美国在西太平洋还有个硬骨头——关岛。

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是美军在这片区域的战略支点,跑道上停着轰炸机,仓库里堆着弹药,周围还有雷达站和指挥中心。

要把这些设施也算进去,东风-26的任务量还得再加码。加上打击关岛的相关目标,总共得拿出350枚导弹,这个数字听起来还真不是瞎编的。

CSIS报告里估算东风-26的库存到2024年已经突破350枚,这正好跟这样的作战需求对得上号。中国火箭军攒下这么多导弹,显然不是光为了摆着看。

东风-26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光能打远,还能打得准。

制导系统让它能追着移动目标跑,常规战斗部能炸跑道,热核弹头能毁基地,啥都能干。

美军一看这架势,压力山大。导弹旅的发射车在西北荒地上排开,卫星拍到照片后,帕帕罗上将拿着证据在听证会上讲了个明白:东风-26的火力,已经让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态势吃紧了。

东风-26的崛起,直接把美国逼得加快了脚步。

2023年,美国试射了“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算是憋了口气想追上来。

这导弹飞得快,技术也不赖,可五角大楼2025年的《中国军力报告》里说了,中国导弹工业的自主化和生产效率已经成了战略威慑的硬支撑。

生产速度让美国有点招架不住。生产线上还没跑顺,部署规模也跟不上。两边一比,天平慢慢往中国这边倾斜了。美国想追,可短时间内还得加把劲才行。

参考资料:[1]航天科工 防务对抗[J].军工文化,2015(9):43-47

0 阅读:94

裂谷长河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