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老蒋用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是疑人而用用人而疑,小眼睛看谁都可 疑,却又不得不用,用的时候也是疑神疑鬼,于是他在调兵遣将的时候,总是举棋不定,比如在他们称为“徐蚌会战”的淮海战役中,老蒋在用人方面就是昏招迭出。
按照当时的军情分析,当时很多大佬都希望由白崇禧指挥徐州战事,但是老蒋对“小诸葛”连半点信任都没有,就把有“福(猪)将”之称的刘峙委任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跟白崇禧为总司令的“华中剿总”互不隶属。
老蒋让刘峙与白崇禧“肩膀头齐论弟兄”,对两人都不完全信任,他不相信刘峙的能力和白崇禧的忠诚度,于是搞了一大堆“副总司令”,比如华中“剿总”的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等六个副总司令没有几个听白崇禧的,同样在徐州“剿总”,杜聿明也不是唯一的副总司令,跟杜聿明平级的还有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也都是副总司令。
黄埔一期的李延年是第六兵团司令,给冯玉祥当过“仆长(马弁班长)”的刘汝明是第八兵团司令,十六岁就给冯玉祥当伙夫的冯治安(原名治台,治安是冯玉祥给他取的名字)是第三绥靖区司令。
韩德勤跟顾祝同拜过把兄弟,他以“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的身份兼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主要任务就是给徐州运送粮弹。
孙震算川军将领,但祖籍又是浙江绍兴,跟老蒋也算半个同乡,调往徐州之前是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五绥靖区司令。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刘峙有六个“副总”,基本就是个甩手掌柜的,但是这六个和尚分属三四股势力,谁也不服谁,刚刚在东北被打得满头是包腰酸背痛的杜聿明,根本就指挥不动那五个“平级副总”——杜聿明在东北先后当过保安总司令、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时候,在东北的职务还没全免,所以他两头跑、两头败,而刘峙却把杜聿明当成了徐州“主心骨”。
徐州“剿总”弄了六个副总司令,老蒋又给杜聿明设了一个“前进指挥部”,也有两个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和一正三副四个参谋长( 舒适存、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熟悉解放战争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淮海战役时刘峙杜聿明名义上能指挥的蒋军,就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李延年的第六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地区被歼)、刘汝明的第八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地区被歼,杜聿明并不能实际指挥黄维,黄维受“国防部”直接调遣)、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总共有八十多万兵力。
看了上面的徐州“剿总”战斗序列,细心的读者诸君可能已经发现,除了不受刘峙杜聿明直管的黄维,基本兵团级的将领都兼任副总司令、副主任,只有黄百韬、李弥、邱清泉只有兵团司令职衔,也就是比其他司令矮了半头,但真正有战斗力的,恰恰就是这四个兵团。
时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的文强(1975年特赦)在《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中回忆:“蒋介石乘机过徐州时,停留不到十分钟,就将杜聿明叫上飞机,一同飞北平去了。一时急得刘峙喘不过气来,大嚷:‘光亭走了,如何是好,北进谁能做主?’?”
杜聿明字光亭,他一走,刘峙就麻爪儿,文强向他请示下一步如何行动,刘峙两手一摊:?“光亭走了,谁能指挥得了前线的部队,我已经命令前线的部队停止待命,原计划暂缓执行。?光亭既已新任冀热辽边区总司令,不再回徐州,我正打算保荐宋荫国(即宋希濂)来接替光亭,否则,守徐州的责任重,我个人是担不起的。?”
刘峙昏头昏脑的这番话,气得文强直翻白眼:“刘峙说这番话的前三天,有着现代化防御工事的锦州,仅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围攻三十一小时后就攻克了。”
刘峙不知道东北战况,也不了解徐州部队,就在那里干等着背锅者出现,至于下面怎么乱,他不想管,也管不了。
邱清泉想取代杜聿明的位置却未能如愿,这一点文强十分清楚:“邱清泉很生气:‘啊?宋希濂能挽救这个局面哪?我就不相信我们徐州就没有人啦?’他的意思是怎么不把我邱清泉升起来。 我请邱清泉吃饭,他还是气冲冲的。”
刘峙这里乱糟糟,老蒋的“国防部”和“参谋本部”更乱:刘峙想调宋希濂过来掌舵,老蒋和何应钦、顾祝同却想把白崇禧推到一线背黑锅,结果又被白崇禧放了鸽子,正气得七窍生烟。
老蒋捏着鼻子命令华中、徐州两总部所辖部队均由白崇禧统一指挥,白崇禧第一天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却突然变卦,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一文中披露:“白崇禧为什么一夜之间,就改变统一指挥的原议呢?当时国防部的人们推测,这是白崇禧怕蒋介石做成圈套,准备于会战失败时委过于他。以后事态发展,才知道这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李宗仁,逼蒋下野有关,白崇禧是存心要拆蒋介石的台。”
白崇禧要拆老蒋的台,这是毫无疑问的,没当上副总司令或副主任的邱清泉李弥想不想拆杜聿明的台,文强是十分清楚的:“邱清泉在包围圈中,曾一度想赶走杜聿明取而代之,认为没有架在他的头上发号施令的必要。甚至邱在杜的面前,以伪善的面孔正式提出过:?‘包围圈中一切责任由我来负,你的身体不好,请回南京去为老头子妥筹善策吧。’杜听了这些话,自然是感到难受极了,但又只好假装感激他的面孔说‘病不要紧,不忍在困难时离开’?。邱赶不走杜便迁怒于杜身边的高级幕僚,指桑骂槐地闹得大为不安。”
文强说的杜聿明高级幕僚,自然包括他这个“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为了安抚“邱疯子”,文强只好拿出仅有的酒肉请邱清泉吃,邱清泉一边吃喝一边骂,最后逃跑的时候,更是把杜聿明当成了包袱和麻烦,总想把他一脚踢开。
邱清泉应该也算杜聿明的老部下,两人在赴缅作战期间就是上下级、正副手,第二兵团司令官一职,原本是杜聿明兼任,不久前才让给邱清泉,但是邱清泉却一点都不感激,第五军军长熊笑三是杜聿明邱清泉一手提拔起来的,到了危急关头,同样不给杜邱好脸色看。
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没记》中回忆:“熊笑三原系杜、邱二人一手培植起来的人物,尤其是邱清泉倚为心膂之寄。当杜、邱二人到陈庄时,解放军的炮火接着就延伸到陈庄村内。熊笑三当着杜、邱的面牢骚满腹地说:?‘打了四十天,陈庄从来没打落炮弹,兵团部刚来,敌人的炮弹也跟着来了,这就是因为人来得太多暴露了目标的关系。’吃晚饭时,因人多碗筷不够,他又当场发牢骚说:?‘来这么多的人,哪有这么多的东西吃呢?’”
叠床架屋是蒋系军队机构和人员设置的最大特点,用曹操和郭嘉评价袁绍的话来说,老蒋就是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色厉胆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老蒋在徐州“剿总”机构和人员安排上一错再错,刘峙杜聿明之下一团乱麻,六个副总司令、三个前进指挥部副主任,都是兵团级中将,同样级别的李弥邱清泉谁也不服,这场仗他们要是能打好那才怪呢。
徐州“剿总”指挥部又怪又乱,不但文强无奈、邱清泉愤怒,读者诸君看了那一长串名单,肯定也笑着有话要说:在您看来,老蒋在越级指挥“徐蚌会战”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邱清泉想取代杜聿明,是不讲义气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白崇禧真去指挥徐州蒋军,结果会不会被老蒋“斩了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