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陶铸的脾气,从来都是出了名的。
他这个人,倔得像头牛,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但偏偏,这样一个人,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央宣传部部长。
妻子曾志听说后,二话不说,直接去找毛主席“告状”:“老陶不适合干这个!”要知道,能让一个人的枕边人都站出来反对,这事儿可不简单。
陶铸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没有太大反应,他对曾志的性格再清楚不过。

可毛主席却笑了。
他看着曾志,说:“老陶这门大炮,不就是用来轰的吗?”
1966年,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
陶铸走进中南海,毛主席已经坐在院子里等他。
茶杯里热气腾腾,主席的话却更有分量:“老陶,这个担子,你挑得起。”陶铸没多说,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心里却清楚,这个位置不好坐。

其实,毛主席对陶铸的认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早在井冈山时期,陶铸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牛脾气”。1932年,红军攻克漳州,缴获了一批珍贵物资。
陶铸听说后,马不停蹄地赶来,张口就要:“我们福州也缺物资,能不能分点?”毛主席听后一笑:“现在战士们都吃炒米泡水,哪来的多余物资?”换作别人,听到这话也就算了,可陶铸不依不饶:“你们难,我们就不难了?”这话一出,全场安静,毛主席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竟然笑了:“行,给你点。”
这一回合,陶铸赢了。
但他不是个只会张嘴要东西的人。

战场上,他的作风同样强硬。
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叶挺的部队里当连长,萧克一开始以为他是个文弱书生,谁知道,一上战场,这个“书生”冲在最前,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几场战役下来,萧克彻底改观:“这家伙,是真敢打啊。”
可惜,铁骨铮铮的人,往往也容易遭遇磨难。1933年,陶铸被叛徒出卖,落入国民党之手。
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甚至许诺,只要他愿意投靠,就能高官厚禄,甚至直接放人。

但陶铸只是冷笑:“要杀便杀,休想让我背叛!”最终,他硬是撑过了黑牢的折磨,直到西安事变后,才被成功营救出来。
从此以后,陶铸更是直来直去,谁都敢怼。
延安整风时,刘少奇认为柯庆施有问题,陶铸第一个站出来反驳:“冤枉!”叶剑英在讨论军事计划时,被他直接调侃:“你可写不出来林彪那样的计划。”叶帅听了也只能苦笑。
但曾志担心的不是陶铸的战斗力,而是他的脾气。
宣传部的工作,讲究的是沟通和协调,而不是单枪匹马横冲直撞。

但毛主席有自己的考虑。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能“开炮”的人,一个能在内部整顿风气的人。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判断并没有错。
陶铸上任后,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在文化政策上,他试图调整一些极端做法,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站在了风口浪尖。

后来,风云突变,陶铸最终未能全身而退。
但他的一生,依旧如毛主席所说,像一门大炮,轰出了自己的声音。
有人说,他是个敢说敢做的硬汉,也有人说,他的脾气让他吃了不少亏。
但无论如何,他的故事,依旧值得被铭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