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作者,写文章说他儿时的记忆里,六七十年代的冬天那么冷,主要有两条原因:一是穿的不够暖和,一是取暖的条件太差。
我也是六七十年代的经历者,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虽然穿的不够暖和,取暖的条件也差,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自然的冷,天寒地冻,比现在动辄就是暖冬冷的多了。
那时候的孩子,冬天都有个滑冰板,冬天最高兴的事,就到冰上滑冰,无论水库还是河沟,都结着厚厚的冰,称得上小孩,也称得上大人。记得邻村有个小孩,还编了个顺口溜:“天刚蒙蒙亮,老九(在家族里排行第九)起了床,拿起滑冰板,来到了北大汪……”这是那个时候冬天里农村孩子冬日里的日常。
六七十年代冬天的冷,是真的冷,怎么能够为了衬托那个时候的种种不好,连冬天的冷这个主要因素给否定了呢?这种态度要不得,又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感官都麻木,体验不到那个时候的冷,对比不出今昔冬天的差别。
根据我儿时的记忆,六七十年代冬天冷,天然的冷是主因,其他是次要因素,农村应对天寒地冻的办法有多种多样,煮一锅地瓜,一晚上炕都是热的;白天炕上放一个火盆,围坐在一起也不会冷。农村的孩子都有冻手、冻脸、冻耳朵、冻脚的经历,不是因为穿不暖,是因为孩子整天在外面疯玩,户外活动多了,说到底还是因为那时的冬天太冷了。
对待历史,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因为不认同那个时代,连那个时代的气侯都不认同了,这不是魔怔了嘛。
以前地上冻的有裂开的缝,现在哪有。我看过我们气象局的记录,80年代我们夏天一般才23 24度左右,不然风扇都稀罕,你怎么过。
我们是安徽南方,那时候冰吊子挂多长,每年要下几次大雪,但那时候天空很蓝,空气很纯净,夏天没有空调,自然风吹了很舒服,明亮的月光下小孩玩游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原地区还没放寒假就开始下雪了,深的能没小腿,一直到寒假结束开学了要自带铁锹全校出动除冰铲雪,现在一冬难得见一场雪
我赣北地区人,听我爸那辈人说他们小时候池塘里结冰 人可以下去行走玩耍,我自己八零后 小时候也下大雪,池塘结冰已经比较薄了,根本走不了人。现在呢?下大雪都是可遇不可求,很明显天气一直在变暖
八几年河上结冰可走人,现在???河上连冰都很少结……坐标湖北
有病,江南七十年代水塘里的冰结得厚得很,几个大人站上去都不裂,跟你衣服多还是少,住房采暖条件好不好有个屁关系。老外一直在说气候变暖的事你又给有选择地忘了,气侯冷去怪衣服了。
简直胡言乱语,天气冷很正常,难道以前的人因天气寒冷没有衣服穿把人们全部冻死,
八十年代冬天我穿棉鞋脚还生冻疮,九十年冬天穿运动鞋都没事
六七十年代不清楚,不过九十年代,那会儿江西的冬天确实比现在更冷。冬天很长一段时间池塘的水都会结冰,树上会挂冰凌。用杯子接一杯水放室外就可以收获一杯子冰坨。有些压水井会被冰冻住。现在好久没有见到这些了。
八十年代的中原地区,一到冬天,水塘里的冰十多公分厚,背阴的岸边能有二三十公分,白天太阳一晒,到第二天早上房檐上挂满了一米多长的冰锥。早上做饭时第一件事就是砸开厨房里的水缸里的冰面。地面上冻以后,不到开春是不会化的,现在远没有那时候冷了!
现在和80年代有10度温差
两方面都有吧。我是学地理的,知道在1900年之后(小冰期结束后)有两个年代相对较冷,就是四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或者说是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前中期,差不多就是改开前的十年)。另一面,小时候的房子确实透风撒气,取暖条件和衣物也不如现在的。
那人就是大傻子,他至少是00后,绝不是六0后
我是七零后,安徽蚌埠人,我们这里七八十年代零下十几度正常。冬天池塘都封冻,好多人在上面玩。据我奶奶说,有一年淮河都封冻了,马车都在上面跑,那时没有淮河大桥。然后有一家娶亲的马车突然炸冰掉河里了,连人带车好几个人都没能上来。
暖冬是事实,现今生活条件好了,不在饥寒交迫也是原因,过去的天寒地冻,是选择性记忆,不是每年如此,因为现在也会出现极端天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以前下雪,屋檐的冰凌一尺长。现在屋檐冰凌难得一见。冷是真的冷,穿得没现在暖,也是真的,取暖条件差也是真的。小时候太冷了,记得有一年冬天,太冷,冷得手指痛,哭,不想上学,挨揍,小学一二年级这样。哦,我八四的江西人。
关我屁事,我没饿过没冷过
小时候,老家年年大雪,现在下一场能兴奋好久
我们江南那是是真的冷,冰凌从屋顶延到地上,小时候在河里的冰面推车玩,温度最低-11℃,现在河里再也不结冰,更别说上冰上玩。
解放时一穷二白,清剿土匪,抗美援朝,兴修道路、水利设施,三年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加上帝国主义封锁,国内敌特破坏,前三十年真不容易。
那时天更冷,人也穷
只能说小编是痴呆症发作了,六七十年代每年冬天都要下几场大雪(我说的是我们这里,湖南地区),现在的冬天几年都不见雪,你说这与穿得不够暖与取暖条件有毛线关系吗?
这个是真的,我生于1969年,小时候我们湖南老家冬天冰有5~10Cm厚,现在冬天基本上见不刮冰
我们上小学时候池塘结冰能有5厘米厚,现在池塘冬天都不结冰了,偶尔一两次太阳出来就化了。好像从0708后就没大冷过了,唯一一次是16年冷过一回,气温降低到零下十度,但也就三天时间。
我小时候90年代广西都会偶尔下棉花雪经常下米雪,去读书的时候在路边田里捡一大块一大块的冰块玩。后来只有清早才有冰块了,今年暖冬啥都没。
那时每年冬天真的下好几场雪都积得老厚,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父辈小时候没鞋穿,一到冬天冻得开冰口。还好不是北方
我湖南的,小时候站冰面上过。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可能了,现在快过年了二十几度的太阳天[大哭]
八十年代海南岛冬天还烤火呢!亲身经历,自制的烤火盘,里面放有木炭。后来九十年代后期基本上都是单衣过冬,下雨了就加件外套。后来去广州被冻成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刚回汕头老家时天天都想回海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小时候体脂低,代谢快,物质又跟不上,感觉比现在冷很正常
袁隆平老先生的看法可跟你不一样,他让我吃饱饭,我信他[得瑟]
六十年代咋样不知道,但七十年代确实比现在冷多了,雪年年都很厚,哪象这些年雪都看不见。
冷是真的,穿的不行也是真的
房子不行,取暖不行,穿的不行,吃的不行,天在冷点
不用太远,山东潍坊,95年冬天,雪20厘米以上,今年不足一厘米[哭哭]
好像从九几年的时候慢慢就不那么冷了,以前的河上都能走人
四川遂宁1980年大雪,地面积雪至少50公分,70年代几乎每年堰塘都结冰。现在不仅几乎不下雪,连结冰也少见了。
我80的 池塘结冰老厚了 跳都没事 路面都冻的有2公分宽裂缝 95年往后就没那么冷了
我是广西南宁地区的,小时候,在学校读书,冬天的时候教室的玻璃窗户上有结冰现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从没发现过这种现象。
当时长春冬季雪厚30厘米以上。应该是四十以下的小朋友写的。如不是真屎
小时候河里结冰,很厚,都从冰上走人走车。小时候下很多场雪,屋檐下有冰柱,砸冰柱玩。今年我家这边白天就没下过0度,这都是吃不好穿不暖造成的?
那时候小河里一米左右深的水几天就能冻到底
要没记错的话八九十年代人的正常体温还是37点几度,现在37.5脑壳发昏
胡扯,那会气候也不一样。
得了吧,小时候屋檐下那么长的冻冻溜子,现在呢
湖南的,我妈说她小时候能在鱼塘上面滑冰,我小时候只能在地里堆雪人,我儿子这么大了过年回家居然没见过雪。
小时候读书走路去的北风如刀亲身感受过我还是属于南方广西的
魔怔了吧,人家说的挺正常的啊,主要原因的确是房子漏风穿的少。现在穿两件衣服 ,冷的那几天照样让你印象深刻。
我家在辽河边上住,冬天辽河上可以开汽车。你们说冷不冷啊
温室效应也占了一部分,或者说最近这几十年确实是温暖。
我小时,冬天玩雪,玩冰。现今,冬天,无雪无冰。地球变了。地球,仿佛在游弋。50年前,冬天,大雪,路结冰,晚间,我在路上滑。不料,仰面摔倒,痛啊。那时,雪已停,天空,有月,真美!
我家湖北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住平房,屋檐上挂的冰凌一米多长。
不知道你在扯啥。你贴出来的段子主要指的是生活条件差。而你强调的是气候寒冷。到底谁在驴唇不对马嘴?
曾记得冬天打冰凌堆雪人半尺厚的雪地追兔子呢,我说的是山西晋南可不是东北啊,回忆往昔还是那个年代好四季分明真正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毛主席说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兴修水为子孙后代造福,水多树多没有霾没38度以上天,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记得读小学时冬天校园里的鱼池能结三四厘米的冰,有胆肥的敢在上面走。现在冬天水面只有部分结冰,且只有几毫米厚。
98年,我在沈阳上班,冬天零下27,8度,现在才不到30年的时间,零下十几度,为什么有人装疯卖傻?是蠢还是坏?
广东北回归线内,19七几年县志:100年前,雪过膝盖,水渠冰厚过碗,可站人。19八几年经常霜冻,浅水有薄冰。现在除非较冷的几天加个外套,常年衬衫也没什么事。
小麦成熟期也一年比一年提前
我小时候十一月就下雪,冬天基本踏雪而行,现在一年到头没看到下雪!
脸蛋上都冻疮了,手上现在还留着当年冻疮结的疤,还有重要一点,那时候吃的没油水。中国人现过过的是五千年以来最好的日子,吃水别忘掘井人,共产党毛主席和千千万万牺牲的革命先烈打下了冮山,才有了今天幸福生活。
那时早晨几乎天天有树挂。
以前河里冬天都会结冰,现在都没见过了。
没见过下雪的情景,甚至没见过雪呢。
因为那个时候温室气体还没那么多[得瑟]
小时候寒冬腊月冰冷的风吹在脸上生疼,呼吸的时候鼻毛收缩都能感觉到。好多年没有那样的体验了,气候变暖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30年前我小时候晾在院子里的衣服会动的硬邦邦的,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棱,现在几乎不见了
地球几十亿年的时间来说,都是弹指一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