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何祚庥在一则评论里写道:“胡适在离开大陸之前,写了一首小诗。偶有几茎白髮,心境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好拚命向前!一时之间,得了‘过河小卒’的美称。”
何祚庥能记得胡适的这首小诗,一定会记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胡适1938年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时写的励志诗,而不是离开大陆前。
胡适曾经立过不做官的誓言,但民族危亡关头,他还是接受了大使之职,靠自己在美国的影响,争取美国对中国的援助。1938年10月31日,胡适将一首小诗,写于自己的相片背面,赠与“战友”陈光甫,这便是胡适小诗的由来。
诗的创作背景,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密切相关,每一首诗歌,都活在自己的背景里,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胡适在1938年得到委员长重用,自然欣喜万分,他抛弃了不做官的夙愿,欣然做“过河卒”,是要做一番事业,所以自然要“拼命向前”,以诗明志。
何祚庥把胡适的小诗安排在离开大陆前,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此时的国府兵败如山倒,被做为一个黑暗腐朽的政权被人民抛弃,假如胡适此时写一首“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的小诗,等于是执迷不悟,不识时务,死不改悔,被人唾弃,怎么可能像何祚庥所说得了‘过河小卒’的美称?
何祚庥把胡适小诗进行创作时间上的错配,不能不让人怀疑有什么用意。胡适离开大陆前写诗“拼命向前”,还得了“过河小卒”的美誉,明显是在表达这样一层意思:胡适有风骨,他拼命追随国府去了,是走对了。
又或者,有什么更多的寓意,由人及己,触景生情,一种自我的伤怀呢?
如果胡适在离开大陆写这样一首“拼命向前”的诗,很难令人相信会获得什么美誉,何祚庥会去美誉吗?能不能说一说,都是谁去美誉胡适了?
我最欣赏胡适的两首诗:一为“老鴉”,一为“希望”…
汪精卫,陈公博之流对胡适都有夸奖,说明他们是一丘之貉!
胡适的诗,打油诗,与乾隆同水平,
还真看不出胡适有什么水平,另外这个何也是,像个小蚱蜢一样,有害无益
去美国当大使就是拼命向前?无病呻吟吗?这几句话平淡无奇,也叫诗吗?故作扭捏,难怪鲁迅会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胡适善写顺口溜。[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