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米・卡特在 1977 年至 1981 年担任总统期间,达成了诸如《戴维营和平协议》这样的成就,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致使美国选民认为他软弱无力,仅任期一届就被选民抛弃。

吉米・卡特 1977 年至 1981 年的总统任期内
吉米・卡特 1977 年至 1981 年的总统任期内,既有《戴维营和平协议》这样的成功之举,也引发了足够多的争议,美国选民因此觉得他软弱,仅让他干了一届就投票把他赶下了台。然而,卡特的政治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他卸任总统之后奠定的,他的卸任后生涯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
以下是卡特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刻,卡特于周日逝世,享年 100 岁。
巴拿马运河在卡特上任的第一年,他违背了一项竞选承诺,决定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交还出去 —— 自 20 世纪初巴拿马运河建成以来,它一直处于美国军方控制之下 。

1999 年 12 月,在巴拿马城举行的巴拿马运河移交给巴拿马的签字仪式上
1977 年 9 月 7 日,他在与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签署运河条约时表示:“在我们与世界各国打交道时,公平,而非武力,应处于核心地位。”
卡特此举遭到嘲讽,该协议让巴拿马于 1999 年底获得了这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运河的控制权。
不过,历史证明这笔交易是一次巧妙的外交运作。
在移交前让巴拿马在运河管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稳定,也打破了美国在拉丁美洲作为专横帝国主义强国的形象。
周日,在回应卡特逝世时,巴拿马总统何塞・穆利诺表示,这位美国前领导人助力巴拿马实现了 “国家的完全主权”。
政治中的道德观
吉米・卡特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在海军服役期间曾在潜艇上任职 ——2005 年一艘核攻击潜艇以他的名字命名入役
卡特入主椭圆形办公室后,试图与前任们奉行的现实政治 —— 冷战的遗留产物 —— 拉开距离,并将人权置于其议程核心。
1978 年,他在美国海军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助力塑造一个更能回应世界各地民众对经济福祉、社会正义、政治自决和基本人权渴望的世界。”
具体而言,卡特在 1977 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多年来遭参议院阻挠,最终于 1992 年得到美国批准。
《戴维营协议》
1979 年 3 月,在白宫外面,吉米・卡特祝贺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由美国发起的《戴维营协议》
1978 年 9 月,卡特邀请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和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前往戴维营,那是位于华盛顿郊外的总统度假地。
在卡特的斡旋下,经过 13 天的秘密谈判,双方签署了两项协议,最终促成次年的一项和平条约。
卡特获诺贝尔和平奖时,这一外交胜利成果被屡屡提及。
“信任危机”1979 年夏天,美国经济受通货膨胀冲击,卡特的支持率直线下降。7 月 15 日,卡特通过全国电视讲话向美国民众发声。
在那半小时里,他回应了批评者对其领导力不足的指责,反而将问题归咎于全国性的 “信任危机”。
他说:“我们对未来信心的侵蚀正威胁着美国的社会与政治结构。”
这次演讲反响不佳,后来也一直困扰着他。那一周,有五名内阁成员辞职。
伊朗人质危机人质危机 ——1979 年 11 月至 1981 年 1 月,超 50 名美国人在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被扣押长达 444 天 —— 敲响了卡特总统任期的丧钟。
1980 年 4 月一次失败的军事营救行动,几乎彻底断送了他当年晚些时候获得连任的机会。

1979 年 11 月,伊朗学生冲击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扣押美国人质几天后,吉米签署命令冻结伊朗在美国银行的资金
“鹰爪行动” 因沙尘暴和机械故障受挫 —— 最终,行动被迫中止。在随后的撤离过程中,两架美国飞机相撞,造成 8 名军人死亡。
随后几天,时任国务卿赛勒斯・万斯辞职,此次任务失败象征着卡特无力解决这场危机。
1980 年 11 月,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在大选中击败卡特,人质最终在里根宣誓就职当天获释。
卡特中心
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太子港,与海地 1990 年 12 月大选的选举管理机构会面
卡特退出政治生活后,即便年逾九十,依旧极为活跃。
1982 年,他创立了卡特中心,该中心专注于解决冲突、促进民主与人权以及抗击疾病。
卡特 —— 常被视为美国最成功的前总统 —— 四处奔走,从海地到东帝汶监督选举,还以调解人身份处理棘手的全球问题。
“长老会”
卡特还是一个名为 “长老会” 的组织成员
卡特也是 “长老会” 的一员,这一组织由纳尔逊・曼德拉于 2007 年创立,成员是一批前世界领导人,旨在促进和平与人权。
同样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2021 年去世)、利比里亚前总统埃伦・瑟利夫・约翰逊以及已故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也都是该组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