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逛乌拉街的遗古与民生

谢百花仙 2024-11-22 11:53:39

乌拉街,现名“吉林乌拉街满族镇”。吉林省是满族发源地,现在的乌拉满族古镇仍有保留完好的清代建筑群。最著名的“三府一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昨晚做了一宿“包金”之梦。凌晨世界“一开闸”就又出去跑步了,“开闸”放出来的空气、花草树木、乃至山河远空都是一夜过滤后最新鲜的。

回来后老公和我商量:爬磨盘山太累啦,还是去乌拉街走走吧……我对乌拉街有着特殊的情愫,自然欣然前往(同时也是照顾老弱妇孺),但是这就意味着看不到“包金”了——“包金”是磨盘山的“看寺护法”,一只相当凶猛的獒犬,待改日再登磨盘,再把它的靓照分享给大家。

一路途经202国道、039县道、108乡道,便到达乌拉街了,全程约41公里。

县道仍然是两排参天大树夹拥着的笔直的林荫路,畅晴的蓝天,炽热的阳光,乱飞的树影,狂烈的劲风,吹开了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仍然美得像一首歌。

行驶到某一处地方,老公也嗅到了一种食物的甜香,可是明明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啊……我说,是不是农作物的香?(因为上一次我也闻到了。)他说不可能。

车子驶入了乌拉街标志性的红顶与青砖瓦平房夹拥着的狭窄街道,在人来人往的大十字街上东拐西绕,我奇怪的问他要去哪里?这家伙一本正经的说:乌拉部故城。我被这个名号震慑住了,反应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味儿来……白花点将台……

(注:《吉林乌拉街满族镇游记》中有对乌拉街的详细描写。)

车子拐进了平房聚集的居民区,停在了一个树影婆娑的三连门式古竹门前。门口分立着两只斑驳着岁月痕迹的小石狮子,门楣上镶着五个红底金字:乌拉部故城。字的旁边还孤零零的挂了一个残破的老式灯笼,不知是哪个年代的灯笼居然“坚持”到了现在?门外左侧立着间破旧的木屋(形同于门房吧),看那木质窗棂的样式,应该和古竹门是同一个年代的。

门前的古树参天蔽日,蝴蝶和小虫在树下飞来飞去。树的一旁立着个介绍“白榆树”的牌子 ,以及白榆树在白花点将台四周围的分布图。这些百年古树,“经历” 过人世间的好多变迁啊……

如洗蓝空之下,满园荒草萋萋之中,一条白色花岗岩石阶一路直通向高台之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最早曾有位英姿飒爽的白花公主在此点将出兵,又曾有土地庙、娘娘庙、山神庙在此香火鼎盛……

特意登上高台,体会了一下当年白花公主登台点将时的视角和感觉——视野辽阔,足以俯瞰全场,只是看着满园子葱茏茂盛的荒草……总觉得有点凄凉……

出了白花点将台,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去路对面的居民区走一走。

真奇怪,乌拉街的天空总是这么的净蓝如洗,乌拉街的阳光总有着它特有的温暖和煦,晒得四肢百骸好舒暖、好放松,好像回家了一样。

和白花点将台的寥无人迹、杂草丛生相比,路对面的这条民居间的小道生机盎然、充满了烟火气。民房的院里院外皆种着绿油油的菜,长势很好,尽管很多菜叫不出名字。栅栏上爬着藤、开着牵牛花,院边的铁笼子里养着鸡鸭鹅……

(注:下图是地瓜秧。)

一边走一边看,居然还发现一个铁笼子里养了两只黑猪,它们慵懒的趴在肮脏的泥土里,听到声音就抬起拱嘴来哼哼两声,还蛮“友好”的,模样也挺“俊俏”,只是瞬间让我想起了“千与千寻”……

时近中午,民以食为天。我们按照原计划,导航到了位于乌拉街最热闹的大十字街中心位置的“综合市场”,去买网红食品“老M头凉糕”。

乌拉街“综合市场”的规模要比想象中“缩水”了很多,一个很小的大厅,七八个商户,没有顾客,一眼就看到他了——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卖凉糕的老M头,六七十岁的样子,正在和一个商户闲聊,看到我们来了,就又揉起了凉糕(促销手段之一),其实凉糕早就用塑料袋一份一份的装好了,10元一袋。尝了一下,比市里卖的凉糕多放了些糯米,甜甜糯糯,挺好吃的。也不是很惊艳,只能说如果是在市里,且想买凉糕的话,可以选择它。

出了“综合市场”,往前走几步,在大十字街口拐角处,有个蓝漆铁门窗的清真小吃部,这里卖乌拉街的另一个网红美食:牛肉卷饼。

这家店铺倒是生意兴隆,小小的屋里坐满了人。牛肉卷饼35元一份,烙饼里卷了牛肉、葱段、芹菜之类,抹了酱料,够一位男士吃的量。老公点了一个卷饼、两张馅饼和一碗牛杂汤,没吃了,剩了半个卷饼打包了。由于我不吃肉,所以点了盘炒面。问老公,卷饼好吃吗,他说还蛮好的。

(注:如果是第一次来乌拉街,还是推荐品尝乌拉街满族火锅,毕竟它是闻名遐迩、百年传承的中华名食,实至名归,不虚此行。)

出了小吃部再向东北方向走几步,就到魁府了。

之前来过几次,每次都面对着紧锁的大门,魁府不对外开放,因此每次都只能不甘心的绕到院子后面往里望。

这次又如斯操作,却没想到,遇到了意外的惊喜!——魁府的后门开着——工作人员正忙碌的进进出出,我俩战战兢兢的跟着往院里溜……

脚尖儿刚沾到院内的地,还没等看清啥,就遭到了迎头棒喝的无情驱逐:这里不允许参观!

吓得立时原地一动不敢动,待看清面前站着的是位穿着黑色商务装的斯文男士(不是披甲提刀的守院护卫,不是铁面无私的看门大爷,还好办些),便陪着笑脸商量:就站这儿看看……

不知是不是看我是个女的,那位男士居然没再说什么,有些无奈和隐忍的退到了一边。

不敢造次,先把脚落实到地面,再小心翼翼的拍几张院子的概貌,就准备走了——因为从院内的四面八方投射来的虎视眈眈的目光,就如同八方抛来的血滴子——那些穿便装的公职人员分散在院子的各处,他们的着装和气质与院内的那些切砖锯木的当地民工有着明显区分……

可是就在转身欲走之际,又一个意外惊喜发生了!——一群家长、老师带领着穿着满族民族服装的小朋友们从后门鱼贯而入,整个院子顿时热闹起来了,这就意味着,我们是不是可以鱼目混珠的留下来了?……

看了看院中立着的红色屏幕,原来今天在这里举行“儿童实景历史文化剧开机仪式”。那些涂着红脸蛋红嘴唇、穿着满族盛装的傲娇小朋友们,一会儿上台拍照一会下台排练,家长和老师们围前围后忙得团团转……眨眼间局势大反转,一下子就没人顾及我们了!世事难预料啊!我们趁乱把魁府的房间挨个儿逛了,不过终究是做贼心虚,加之对珍贵历史文物的敬畏与护惜之情,只是进门口看看、拍拍照……

魁府其实已经是乃具其形、类具其质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房子虽然依然还是那座房子,整体构局也依然还是那个整体构局,但是被不断的修葺加固翻新过了(注:百年老屋如果不进行修复,应该就会像“凤吉园贾家锅子”的旧址那样,波浪形屋顶,形将瘫塌了);一些老物件依然还在,但是都不一定在原来的位置了;屋内设施也都被重置和翻新过了……

魁府是张家口都统王魁福的府邸,魁大人为打牲乌拉人,汉军镶白旗籍(祖先是汉人)。资料记载魁府是典型的“清代二进四合院”整体结构,青砖青瓦房,红漆门窗门柱,分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可是,以没有配备讲解的现代人的视角来看:没有那么多。

正房想当然是王魁福居住的,一进门的厅堂端然雅致,左右分别为起居室,有炕,炕上靠墙的柜子里摞着彩缎被褥,屋内摆设精致、细节完整,桌子上摆着丰盛的酒菜……等等,怎么感觉不对劲儿呢?谁敢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大吃二喝?!……再说被褥的颜色那么鲜艳,室内的设施那么整洁崭新,怎么好像有人住着?……难不成,我穿越了?……头皮发怵没敢进。

后来还是老公告诉我,那些食物其实是模型,而且为什么要把魁府修饰得如此仿真生动呢?因为乌拉街“三府”要从国庆节期间开始对外开发了(“三府”为魁府、后府、萨府),如此操作是为了向世人重现魁府当年的日常起居场景和展现满族民俗文化……(这也是那位黑衣男子没有硬拦住我的原因,因为这座名府古宅马上就要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挨着正房的左右两侧厢房,也和正房的布局相同,一进门正对着一个厅室,左右两边是起居室,起居室也分别有炕和彩缎被褥,室内摆设精美齐全,估计是当年魁大人的女眷住的。离正房再远点的那些房,就是厨房、加工坊之类了,是下人们用的……

由于畅游了整个院子,所以也陆续碰到了分散在院子各处的“血滴子”们。他们或蹲或站在房檐下,呆呆的看着魁府大院。有一次还听到一个人忧虑的说:“……人多的话……”

一间房,一些人心中的宝藏。我们一走一过浏览一遍,但是有人为了保护它倾注了多少心血……

出魁府的时候,在门廊遇到了一只白色的流浪猫,眼睛像宇宙星系一样奇异漂亮,摸它,忍,再摸,就跑了。一个在魁府做工的女人管它叫“魁府门卫”,说它天天在魁府转悠,可是就连天天喂它的人也休想抱它,一抱就跑……士可杀不可“宠”,魁府的猫也这么有尊严吗?难不成上辈子真的当过魁府门卫,此(猫)生执念不灭,依然守护着魁府?……

出了魁府,一直向西去,走不多远,就到乌拉街的菜市场了。市场的规模不大,但很热闹。菜很新鲜,菜价也比市内的低,但是由于乌拉街大白菜、大萝卜和粮食都没上市,所以就买了两个乌拉街香瓜,蛮甜的。

(注:魁府大院格局。身后是魁大人的正房。)

(注:正房的厅堂。)

(注:正房的左居室。)

(注:正房的右居室。)

(注:魁府的介绍展板。)

(注:一间厢房已改为展厅。)

(注:王魁福的介绍展板。)

(注:女眷居住的厢房。厅堂,)

(注:左居室,梳妆镜的镜面模糊不清,仿铜镜吗?)

(注:右居室,)

(注:与正房相对的叫耳房吧?下人们的作坊。)

(注:魁府的屋檐。)

(注:精巧独特的房檐设计。已经被加固了。)

(注:下人们劳作的工具。)

(注:有待修缮的木门。)

(注:作坊。)

(青砖墙体。)

(注:古轿子里的工作人员在粘贴内衬。)

(注:厨房。)

(注:食物模型。)

(注:古老的水缸。)

(注:魁府大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