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败的几种武器,第一种简直太坑,跑慢了同归于尽

同温层壹号 2022-09-28 23:49:02

如果说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那首先催化的就是军事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武器的设计方案跃然纸上,走进车间,走下生产线,奔赴战场。成功,就是从无数次尝试、许多次失败中诞生的。规模浩大的二战,既催生了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导弹等影响后世的现代化武器。也意外诞生过一些堪称鸡肋的奇怪兵器。

正所谓“兵器越怪,死得越快”。这些失败之作,的确有够坑人的。

1,英国粘性反坦克手雷

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坦克的多寡,几乎对战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当时,高爆弹和穿甲弹尚未出现,各国的反坦克手段十分有限。士兵们手中的步枪子弹,手雷,对于厚重装甲的坦克来说,就仿佛隔靴搔痒。

为此,英国设计师曾“绞尽脑汁”发明了一种“粘性手雷”。顾名思义,这种手雷被投掷出去后,有极大概率黏在坦克上,以通过爆炸的强烈震动让驾驶员受伤。

不过,后来英国士兵们发现,这种手雷实在太鸡肋。首先是在充斥着烟尘的战场上,胶水的粘性会大大降低,很难粘在坦克的钢铁外壳上,有时候反而会粘在自己身上,吓出一身冷汗。其次,“粘雷”任务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要提前埋伏在敌军坦克的行进路线上,待后者经过时迅速冲出搞定任务。动作慢了,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

2,龙卷风大炮

龙卷风大炮可谓是由二战德国研制的最早的气象武器,其隶属德国防空项目。起初,设计师们企图制造出一款可媲美自然风暴的超级武器。龙卷风大炮直径将近1米,长度约10米,通体由焊接铸铁管制造,顶部为弯折结构。其炮口还有一个能快速旋转的喷口,可以让射出炮膛的高爆燃气产生旋力。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龙卷风大炮在实验中的表现并不算好,它虽然能制造小型龙卷风,但高度大概只有300米,能扰乱飞机正常飞行的高度只有200米。其地面射程也仅为100多米,且破坏力非常有限。

再加上它笨重难以移动的钢铁躯壳,在战场上很容易成为敌方战斗机的活靶子。

而且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龙卷风一旦被施放,可没有敌我识别机制,绝对是六亲不认的打法。

于是,这款魔幻武器还没服役就草草收场,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美军MK14“哑弹之王”鱼雷

MK14同样是一款诞生于二战的失败之作,由于其引信设计存在重大问题,导致哑火率奇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军工产能虽然极高,但同样很多武器都没来得及做实弹测试就被投入了战场。MK14就是其中一份子。

比较尴尬的是,MK14的实战表现未免过于“差强人意”。

1941年12月中旬,美军“海狼”号潜艇在菲律宾阿帕里港伏击一艘日军航母,4枚MK14鱼雷全部命中目标,但无一例成功爆炸。随后,不信邪的艇长又发射了4枚,又全部哑火……

1943年7月,美军“黑鲹”号核潜艇伏击日本最大油船“南都丸”号。这原本应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伏击计划,先后有15枚鱼雷直扑对手而去。正当艇上的官兵们静待战果,准备欢呼时,艇长却通过潜望镜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先后15枚鱼雷相继哑火,只有一枚成功击中了目标,而且并未击沉。

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洋战争期间,MK14鱼雷的哑弹率高达80%多。直到1943年下半年,改良后的MK14鱼雷服役,才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战绩。

其实在二战那个军事装备井喷的年代,曾出现了数之不尽的失败之作,就连大家熟知的“王八盒子”,也有很大的设计缺陷。但失败乃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0 阅读:29

同温层壹号

简介:网罗热点奇闻,分享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