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仅用十年从村支书升任省委书记,4年后却毅然辞职,这是为何?

史在没有弦 2024-11-16 07:48: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湖南的大地上,黄炳秀的名字曾家喻户晓。尽管她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却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从一名普通的村支书迅速晋升为湖南省委书记。她的仕途经历可谓惊人晋升速度令人瞩目,然而正当她站在事业巅峰时,黄炳秀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主动辞去省委书记职务,回到家乡继续默默奉献。那么是什么促使黄炳秀做出如此非同寻常的决定?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黄炳秀于1938年12月出生在慈利县长峪铺村。那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她的记忆里,每顿饭只能吃些苞谷面和野菜做成的糊糊,家里一年四季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鞋子是用棕片和笋壳叶做的草鞋。

直到14岁时黄炳秀才有了上学的机会,但家境困窘,读了两年书便因贫困辍学。虽然如此黄炳秀始终勤劳肯干,1955年,年仅17岁的她就凭借勤奋和责任感,被选为初级社的社委。这一职位本应是为年长者所设,但黄炳秀却凭借过人的能力和踏实的作风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村里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

她并未因年轻而自满,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领导能力和管理经验。正因如此1956年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快被任命为长峪铺高级社副社长,为她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到来,黄炳秀的管理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她被任命为长峪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开始负责更广泛的村务工作。那个时代的长峪铺,是一个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地方。

这里的水源极为稀缺,土地贫瘠,虽然拥有1000多亩耕地,却难以维持1000多口人的温饱。长期以来乡亲们都习惯于按传统的方式种植庄稼,任凭土地贫瘠,日子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黄炳秀并未选择顺从现状,而是决心寻找突破口。她深知,单纯依赖传统耕种模式无法改变现有的贫困局面。她并不气馁,反而在苦思冥想中,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创新——套种。

这一想法源自她在田间劳作时的一次偶然发现:一些农户为了给孩子烧嫩玉米,竟在菜园里套种玉米。这个现象引起了黄炳秀的深思,如果能够将套种模式推广开来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可能实现一年三熟,从而大幅提高产量。

于是黄炳秀决定亲自实验,她选择了一块面积为两亩五分的土地,开始了套种试验。当时许多农民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传统农业的经验,担心高大的玉米会压倒矮小的蔬菜,导致收成减少。然而黄炳秀并未因此退缩。她心中清楚,只有通过实际的成果才能打破人们的疑虑。

接下来的几个月,黄炳秀几乎天天待在田地里,悉心照料这些套种的作物。她不仅细致观察不同作物间的相互影响,还不断调整种植方式,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生长。

尽管当年遭遇了旱灾,许多农田的作物收成不佳,但她的试验田却意外地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个成果让乡亲们大为震惊,纷纷前来参观,甚至开始模仿她的做法。黄炳秀的套种模式成功突破了土地的生产极限,实现了“旱粮两季三熟”的奇迹,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充足,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黄炳秀还带领村民们开展了坡地改造工作。她带着乡亲们修建梯田,解决了土地不平的问题,并实施了防洪措施,让长峪铺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和高效。

在20世纪70年代初,黄炳秀在长峪铺大队的农业改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她领导的三亩二分地的小麦、玉米和红薯三熟制试验,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这一尝试不仅在数字上令人震惊——每亩产量高达1500多公斤,更是在实践上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黄炳秀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高效耕作模式,这一成果深深地打动了村里的群众。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大队的旱粮产量也突破了每亩一吨的大关,进一步证明了她方法的有效性。黄炳秀运用科学技术点燃了旱粮高产的火种,这股火迅速蔓延到慈利县,甚至整个湖南省,掀起了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在取得这些成就时,有人提出了另一种想法,将旱地改为水稻田,认为水稻能够带来更高的产量。这个提议看似有道理,毕竟在许多地方,水稻的产量远高于旱粮。但黄炳秀没有急于接受这一建议,而是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她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成为她做决策时最基本的原则。

黄炳秀深入思考后,意识到长峪铺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水稻。这个地方位于海拔约一千米的高山上,土地分布在复杂的地形中,主要依靠雨水灌溉,水源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长峪铺的气候特点使得这里的无霜期较短,光照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水稻的生长条件不理想。即便有人尝试过种植水稻,也未能取得好结果。

事实上早在1964年,杨弯生产队就曾尝试过改变部分水田的种植方式,种植早稻和秋季旱粮,结果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次年的旱灾导致水稻和旱粮的收成都大幅下降。这一失败的经验,深深印证了“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法则。

认识到这一点后,黄炳秀做出了果敢的决定:继续坚持旱粮为主,避免盲目跟风种水稻。她决定进一步推广旱粮“两季三熟”的高效耕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黄炳秀带领当地群众开展了一项艰巨的土地改造工作。她亲自带头,数次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清理土地,修建梯田。这项工作异常辛苦,从1966年起黄炳秀和她的团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力,炸掉600多处岩凸,搬运了17万多方岩石,填平了50多个天坑,修筑了30多公里长的岩墙。通过这些改造,700多亩土地从贫瘠变为肥沃,实现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有效保护,极大提升了土地的生产力。

黄炳秀还借鉴了“大寨经验”,在改造长冲沟的过程中取得了另一项伟大的成功。长冲沟是一片长达四华里的沟渠,过去由于洪水频发,经常给周围的庄稼带来灾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黄炳秀带领群众用石头将沟渠拱成了“洞子”,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辟了200多亩平整耕地。如今,即便山洪暴发,上游的土地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反而因得到了更好的排水和灌溉系统,作物长势喜人,丰收的局面持续不断。

黄炳秀与群众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努力,不仅为当代的长峪铺带来了更为美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财富。当地的干部和百姓深知,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凝聚着黄炳秀无私奉献的智慧与力量。时至今日村民们依然感念她带来的改变,他们说:“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老书记为我们打下的根基,绝不会忘记她的恩情。

1971年9月,黄炳秀被任命为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随后升任常德地委副书记,职务变动迅速。两年后的1973年7月,她又成为了中共湖南省常委,并在同年8月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到了1974年,黄炳秀正式担任了湖南省委书记一职。

然而,尽管官职连连上升,黄炳秀对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并未感到丝毫荣耀或骄傲。她朴素而坚定地表示:“我读书少,字也不多,心里没想着要做官,我只知道服从组织安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但在繁重的工作和不断的奔波中,黄炳秀的身体渐渐吃不消。1977年,她因健康问题辞去了湖南省委书记的职务。回到家乡慈利后,她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家乡建设中,用自己的一生为乡亲们的福祉不懈努力。

黄炳秀在其仕途的巅峰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湖南省委书记的职务。这个选择背后有两个深刻的原因。第一是源于国家的发展阶段与政策变化的影响,从她担任长峪铺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到她最终成为湖南省委书记,正是我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代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资源匮乏,民众的温饱问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特别是粮食生产和解决百姓的基本生计,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在这一时期,缺乏技术与高级知识分子的背景下,农民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黄炳秀作为一名农村干部,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定胜天”的理念,带领长峪铺村的乡亲们开山造地,改造贫瘠的土地,让村民们摆脱了贫困。她的成绩,就像愚公移山一样,证明了信念和奋斗的力量,成为了时代的典范。

随着国家经济逐渐发展,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七十年代后,国家的重点转向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这时,黄炳秀等人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国家也希望新鲜的血液能够接过接力棒,继续开创未来。因此,黄炳秀在事业达到顶峰时选择辞职,把机会和责任交给了更年轻、更有知识的人,去肩负新的历史任务。

第二则是黄炳秀对自身状况的清醒认识。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黄炳秀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出现问题。她常年奔波,劳心劳力,早已感受到身体的疲惫和负担。同时,尽管她在工作中屡创佳绩,但她也从未忘记自己仅有的三年教育经历,知识的局限性始终让她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深知面对国家和时代的变迁,自己的能力和身体已经无法跟上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黄炳秀最终作出了辞职的决定。

2020年,黄炳秀已是82岁的高龄,正值夕阳西下之时,一位曾与她并肩工作的老同事专程前来看望她。得知消息后黄炳秀一大早便站在家门口等候,满脸笑意,眼中透着一丝久别重逢的期待。尽管年岁已高她依旧精神矍铄,步伐稳健,仿佛依然是那个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劈石修梯田的“女汉子”。

回望长峪铺的变迁,曾经流传在村里的顺口溜已悄然改变:从“养女莫嫁长峪铺”到“梯田多硕果,楼房整整齐。高山水源好,人民心情高,嫁女要到长峪铺!”这不仅是乡亲们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也是黄炳秀多年辛勤努力的成果。

当年的青年下乡干部此时内心感慨万千,回望过去的岁月,发现如今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温馨的聚会中,黄炳秀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记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忘。”她的话语依旧充满力量,虽然时光已过去多年,但她依然坚持那份坚韧与执着。

当话题转到过去的事情时,黄炳秀笑着摇了摇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自己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她从不以往事自夸,始终保持着一种朴实与谦逊的态度,正如她多年来所奉行的原则: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夕阳的余晖洒在黄炳秀与老伙伴们的身上,他们的身影映在了已经绿意盎然的梯田上。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能看见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村民们挥汗如雨、奋力开辟新天地的身影。黄炳秀与村民们的奋斗,便是与大自然的抗争,也是与贫困和落后作斗争的历程。她带领乡亲们一步步改良土地,治理水土,改变生态,最终使长峪铺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迎来了如今的富裕和繁荣。

如今长峪铺的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崎岖不平的山路已被修建成平坦的乡村小道,过去贫瘠的土地经过改造,已经能滋养人们的生活,确保每家每户的食物供应不再是问题。特别是修建的蓄水池,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灌溉难题,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

黄炳秀老人曾经在艰苦岁月里,带领乡亲们战胜了无数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即便在今天她依然是那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星辰,闪烁着无尽的光芒,指引着长峪铺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朱雨初. 黄炳秀 [J]. 湖南党史, 2000, (01): 52-53. 三个女人三台戏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2022-11-10 一组海报,带你穿越60年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2021-07-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