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也内卷?汉朝皇帝们的那些代号秘密

蓝调幽梦忆江南 2025-04-20 14:12:32

提起皇帝,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脑海里蹦出来的不是他们的本名,而是他们的“艺名”?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艺名”是怎么来的?为啥有些皇帝有,有些皇帝没有?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其中的门道。

庙号与谥号:皇帝的“官方盖章”

所谓的“代号”,其实就是庙号和谥号,这俩玩意儿,听起来玄乎,说白了就是古代皇帝去世后的“官方盖章”。

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宗庙里供奉时用的名号。你想啊,子孙后代祭拜你,总不能直呼其名吧?多不尊敬!这庙号就是为了让你在宗庙里有个体面的称呼。

但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进宗庙,享受庙号的。只有那些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皇帝,才能拥有庙号。而且这庙号也不是随便取的,“太”、“高”、“中”这些字眼,都代表着不同的功绩。比如“太”一般给开国皇帝,像汉太祖刘邦。“宗”字辈的,一般是守成之君,或者对国家有发扬光大作用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那谥号呢?谥号就更像是一种评价了,是后人根据皇帝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盖棺定论。干得好的,给你个好谥号,比如“文”、“武”、“明”;干得不好的,那就不好意思了,给你个“厉”、“炀”这种恶谥,遗臭万年。

从“祖宗”到“数字”:庙号制度的那些事儿

庙号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的皇帝,死后都会有个“祖”或者“宗”的称号,比如商汤是太乙,商纣王是帝辛。

不过,周朝建立后,觉得这套制度太麻烦,就给废了。所以我们说周朝的皇帝,都直接叫周文王、周武王,没有庙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绝,直接把庙号和谥号都给废了,搞了个“始皇帝”、“二世皇帝”的数字编号系统。他觉得,儿子评价老子,臣子评价皇帝,这太不合适了!

可是秦朝没几代就玩完了,汉朝建立后,刘邦觉得还是得把庙号和谥号捡起来。但他可能万万没想到,后来的皇帝几乎人手一个庙号,这庙号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了。

“祖”和“宗”的区别,可大了!

汉朝的庙号,那可是货真价实。因为在魏晋之前,庙号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得有真材实料才行。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有哪些皇帝拥有庙号?他们的庙号和功绩匹配吗?

汉朝“庙号天团”大盘点

说起庙号,不得不提“恶谥”这玩意儿。最初,庙号和谥号都是夸人的,谁也不会没事给自己祖宗抹黑。但是后来,皇帝里出了败类,想夸都夸不出口,只好给个“恶谥”了事。比如周厉王,就是因为太残暴,被大臣们给了个“厉”的恶谥。

不过,汉朝的皇帝还算争气,没有哪个皇帝混到要被上恶谥的地步。

汉太祖刘邦

第一个拥有庙号的,当然是开国皇帝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为啥叫太祖?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之君,理所当然应该拥有这个称号。不过,很多人习惯叫他“汉高祖”,这是因为刘邦自己称自己为“高皇帝”。

汉太宗刘恒

刘邦之后,就是汉文帝刘恒,他的庙号是“太宗”。“太宗”这个庙号,很有名气,最出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来说,“太宗”是给第二代皇帝的,代表着发扬光大。

汉世宗刘彻

汉文帝之后是汉武帝刘彻,他的庙号是“世宗”。说起“世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明世宗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清世宗是雍正皇帝胤禛。世宗的寓意是“守成之君”,延续前任的光荣。

汉中宗刘询

继承了汉武帝意志的皇帝,是他的曾孙刘询,庙号是“中宗”。汉宣帝刘询承上启下,不仅解决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还使得大汉重新辉煌,确实配得上“中宗”的称号。

汉世祖刘秀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庙号是“世祖”。“世祖”和“太祖”一样,都有开国立业的意思。刘秀在危难之际崛起,将已经灭亡的大汉又拽了回来,绝对配得上“世祖”之名。

汉显宗刘庄

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庙号是“显宗”。“显宗”的功业就是彰显大汉的威仪。刘庄在位期间,“赫赫盛汉,万国震惧”,正好和“显宗”的寓意相符。

汉肃宗刘炟

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刘炟,庙号是“肃宗”。“肃”并非严肃,而是肃清的意思。汉章帝即位后,将之前严苛的法律全部废除,那些因此入狱的案子也被肃清。

庙号“瘦身”:谁才有资格“入选”?

汉朝总共有二十八位皇帝,但是只有这七位拥有大家公认的庙号。其他皇帝也曾有过庙号,但是后来被废除了。比如汉惠帝刘盈,因为在位期间碌碌无为,受制于吕后,所以他的庙号就被取消了。汉朝对于庙号的审核,还是非常严格的。

汉朝的庙号,经过两次“瘦身”,最终留下的这七个,可谓是精挑细选,含金量杠杠的!比起后世那些皇帝人手一个庙号,汉朝的庙号,绝对是皇帝界的“稀缺资源”!

所以说,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光当个皇帝还不够,还得做出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行。否则,就算当了皇帝,也可能连个庙号都混不上,岂不是很尴尬?

汉朝庙号:皇帝的“年度KPI”,谁能笑到最后?

庙号,这玩意儿,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文化?其实它就像是古代皇帝的“年度KPI”,能不能拿到,就看你这一年干得怎么样。那汉朝这帮皇帝,谁的“KPI”最能打?为啥有些皇帝“KPI”不达标,直接被“开除”庙号籍了?

当然,除了“祖”和“宗”,还有一些其他的字,比如“烈”、“文”、“武”等等,也各有各的含义。

庙号不是“铁饭碗”:干不好照样“下岗”!

你以为当了皇帝,有了庙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Naive!庙号可不是“铁饭碗”,干不好照样会被“下岗”!

汉朝就有一些皇帝,本来是有庙号的,但是因为在位期间表现平平,或者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就被后人给取消了庙号。比如汉惠帝刘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刘盈虽然是刘邦的儿子,但是他性格比较软弱,在位期间大权旁落,被吕后把持朝政。而且他还亲眼目睹了吕后迫害戚夫人的惨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没几年就去世了。

后人觉得刘盈在位期间没有什么作为,对国家贡献不大,所以就把他的庙号给取消了。这就像公司里,你连续几年“KPI”不达标,老板肯定要考虑把你给开了,一个道理。

汉朝皇帝“庙号争夺战”:谁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话说回来,汉朝这帮皇帝,为了争夺一个庙号,也是费尽心思。毕竟,能不能拥有庙号,直接关系到你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像汉武帝刘彻,为了开疆拓土,不惜发动战争,穷兵黩武,搞得民怨沸腾。但是他最终还是获得了“世宗”的庙号,为什么?因为他确实为汉朝的强大做出了贡献,奠定了汉朝的版图。

而像汉宣帝刘询,虽然是汉武帝的曾孙,但是他吸取了汉武帝的教训,注重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最终也获得了“中宗”的庙号。

所以说,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光靠出身是不够的,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只有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0 阅读:2